本学期,我担任七(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大力践行学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认真贯彻学校推出的“35+10”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精心分组,有序竞争。
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开学初我们七年级进行了一次升学模拟测试,以这次测试的结果,结合小升初的升学成绩,我将全班46名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包含优、良、中、差四个层次的学生,将他们分成1、2、3、4号,1号是组长,2号其次,3号再次,四号最差,每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一样,这样保证了每个小组的起点基本一致。每次月考、期中等大型考试后,将每个组的号数相同的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比较他们之间的差距,比较这次考试与上次考试之间的差距,比较他们与上一层次学生的差距。每个组的组长以是否进入年级前24名为标准。通过比较,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让每一名学生在考试后找一个潜在的“对手”作为超越的目标,名单只有老师知道,在下一次考试后进行对照。这样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在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你赶我超的良好学习局面。
二、注重培优补差,让优生更优,差生不差。
七年级是初中的起始年级,如果在刚开始掉队,对今后的学习势必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平时的课堂演板中我尽量点每个组的4号同学进行展示,他们出现错误也不批评,而是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直到他们弄懂为止。实在没有弄懂的学生,请他们下课到办公室进行个别辅导。久而久之,他们由刚开始的怕上黑板到乐于上黑板。我还经常地找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到办公室进行一些小测试,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学习的信心。这些学生看到老师如此的关心他们,学习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在这次期末考试中,我们班上的低分是3个班中最少的。在补差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培优。我要班级的前25名同学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上面专门记载我给他们讲的难题,布置课堂作业时总给他们留一个思考题,在后面的黑板上每两天出一个“有奖征答”题。这些都极大地激发我班优生的钻研精神,我班的陈锐、胡志强、吴先海、付聪等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探究题目,在他们的带动下,我班的数学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在这次期末考试中,我班全面地完成了数学学科的3项保优任务,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钻研教材,精选习题,有效练习
上一轮七年级到九年级,我与黄开泳老师搭档,黄老师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与思考的老师,他对考试的出题方向、题型变化很有一套,我也从中受益不少。每上一个单元时,我与同年级的郝晔、李银枝老师认真分析教材,收集相关习题,仔细研究近几年的江夏区期中、期末试卷。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深度与难度做到了心中有数,哪些知识需要重点讲解,有哪些拓展变化,哪些知识只需了解心中一目了然,设计练习的针对性更强了。在期末考试的复习中我们精心编制了12节复习学案,特别是学生平时感觉较难的综合应用题与角的旋转计算花了6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题训练,结果期末考试的最后两个压轴题就是这两个知识点,应用题基本就是学案上的原题,角的旋转计算也与其中的一题相似。我们的优生做这两题时,心中不慌,得分也比较高,说明我们的专题训练是卓有成效的。
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些地方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很多不足:比如有些女生的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男女生的差距较大;平时的计算训练不够,期末考试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失分较多;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不够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在这些不足方面付出更多努力,争取有所改进。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