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泉美院高职院校评建工作动员大会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志们:
9月中下旬,省教育厅高职院校评估资格审查专家组,对我院等全省7所申请今年评估的高职院校的评估资格进行了全面严格的审查。9月底,省教育厅对这次资格审查情况进行了通报,确认我院等4所高职院校基本达到评估资格审查的各项要求,正式列为2009年我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参评院校名单。
按照常规,每年的高职院校专家进校评估一般安排在12月中旬左右。而根据评估规程要求,在专家进校前30天,学校必须向省教育厅提高书面自评报告,并同时将自评报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最新的原始数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学校发展规划、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在校园网上对社会公布。因此,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评估冲刺动员大会,目的就是通过再动员,再部暑,引起全院教职员工的高度重视,进入评估工作倒计时,同心同德,全力以赴,打好评估工作的最后一场决定成败的攻坚战。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院迎评工作简要回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院迎评工作简要回顾
我院从2007年底正式启动评建工作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广泛宣传发动,端正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评估工作的文件精神和相关规定,大力宣传评估工作的目的及其重要意义,使全院师生员工认识到评估工作事关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了“人人讲评建,人人促评建”的良好氛围。
2、完善机构,严密组织。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迎评工作,成立了学院迎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评建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健全了迎评工作组织保障。
3、方案明确,指标落实。依据教育部“教高[2008]5号文”及其附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实施文件的通知》(闽教高[2009]27号文)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向。完善学院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把各评估指标、关键要素及应提供的主要信息、原始资料的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责任人,做到层层细化、任务具体、责任明确。
4、专家辅导,学习提高。自启动评建工作以来,学院分别邀请林公逵、郑威、张贤澳、郑锹、陈彦昀等有关评估专家举办评建专题辅导讲座,以会培训8场;同时,虚心学习兄弟院校评估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与华侨大学、厦门集美大学、州泉黎明职业大学等院校在迎评促建和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达到协调发展、互助提高共识,并签订校际交流合作协议。
5、质量监控,逐步规范。以高职教育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教高[2006]16号文精神,引入(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全力做好督教、督学和管理工作。2008年开始聘请福建师范大学戴永寿、陈敦金、邓国天、林文修等4位教授为学院校外教学督导专家,从实地听课、说课和教学教务常规加强督导,建立院系二级教学工作动态考评机制,整改了教学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促进了各系部教学文档的归档管理。在常规方面,严格要求全体教师写好“三教”(教案、教学日志、讲稿),严格坚持“三听课”制(院领导,教务处、系部负责人,教学督导),严格把好新进教师的“三关”(试讲、助教、岗前培训),保证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提高。学院注重积极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建设。组织参评并通过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精品课程(《工艺雕塑》)1门,组织编写出版校本教材1部(《中国陶瓷艺术简史》)、校企合作教材3部。
6、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迎评工作开始,学院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大了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学院组织不同层次和范围的人员召开整改调研座谈会,积极听取各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先后修订了2006-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修编了课程教学大纲;各系部加强了专业及课程建设,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7、结对帮扶,加快发展。在省教育厅的关心和指导下,为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我院与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结对子”帮扶,在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等管理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到目前为止,省外经贸学院已经派出由院长或副院长带队的4组22人次到学院指导。
8、夯实实践实训平台,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一是根据新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对实践教育的要求,加大校内实践室、实训室、实训工场的建设力度,建成23间专业实训室,并对实训工场进行整修,添置新设备,把实训室、实训工场建成既可现场模拟训练,又兼有技术开发、职业技术培训及考核等多种功能的场所,并规划对实验实训室的设备进一步完善配置。另外,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在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佳美集团公司等40家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逐步发展到50家,保证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及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比例均达到100%。二是在行业企业中创建“教授工作室”,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大青年教师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自我创业或校外兼职,组织教师从事社会服务,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并参加专业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