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名师培训汇报发言稿
亲爱的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应学校的要求,借助学校教研例会的平台,现将我参加随州市215名师培训学习的情况及体会,向各位同仁做出汇报。
很感谢学校能够给我参加市“215”名师工程培训的机会。其实,我和胡明江老师只是随州市“215”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若想真正成为随州市“215名师”,首先要在近五年的培训周期里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参加每次的培训,然后要完成各项作业,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也要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并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并努力取得研究成果。真正把这五年扎扎实实地走下来,并非易事。只有坚持到最后并且出成果的人,才能从300名培养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随州名师。
给我们培训的专家是来自深圳龙岗教师培训学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务实高效。比如说计划表上的两个半小时的课可能被讲课老师延长到三个小时,他还意犹未尽。比如说第一次培训时,要求我们这群素不相识的人在3分钟能迅速构建一个十人小组,五分钟能完成小组成员分工,十个人十个职务,各司其职。我在最开始的小组中担任的是生活委员,于是小组办海报的彩笔、胶带、剪子等就由我全权保管,开晚会时小组集资卖的零食也是我去帮分好,哼哧哼哧提到三楼和小组成员共享的。比如说小组上午刚组成,下午就取好队名、做好队标、设计好海报,并且全组在台上展示。白天培训,晚上就举行文艺晚会,各小组出一个节目,有的时候中午和晚上还在和小组其他学员想办法完成各项任务。培训时对各学习小组的管理,也采用量化打分制。分享学习体会需要赶紧到讲台边排队,否则的话小组就得不到分;讲课老师提问,也要积极动脑,抢着回答;有时候前面的人答过得答案,如果不小心撞车了话,还可能被扣分。
这样快节奏的培训,具有典型的深圳特色。一开始很多人不能适应,中间有少量的人坚持不下来退出了。不过三期培训下来,似乎感觉好了一些。
在头三期的培训中,培训团队给我们准备了以下的课程:重视绘制思维导图,骨干教师的职业规划,课堂提倡高质量学习,用校本教研提升教学效果,开展微研究撬动大教育,重视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一个好老师的基本素养等等。
授课的老师有致力教研的专家,也有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的特级教师,还有一部分是身处一线的优秀教师。很意思的是,遇到授课深入浅出且语言风趣幽默的老师,一半天的课觉得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下了课,雷斌老师的课带给我的愉悦,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少量枯燥无味的课,半天时间也让人难熬。
课程的内容比较丰富,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地做好其中的两三个方面,坚持几年,就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能把一件简单的事做细、做好、做到极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通过学习,我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会用最好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本质就是沟通。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德国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说法更浪漫唯美。在我看来,二者其实有着一个共同的意思。无论是随县倡导的源于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还是生态课堂、高效课堂,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比较有魅力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感受生活之美,并且能感受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力量。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网络游戏新鲜刺激,电影电视追求画面精美,综艺节目娱乐至上,这些都带给孩子们强烈的视听冲击。在这个连好莱坞大片也可能让人审美疲劳的时代,我们的课堂只是一味地沿袭传统的讲授方式的话,学生不容易喜欢上学习。今年暑期我们亲子游一行二十人去北京旅游,参观北大的时候,听了一位北大的研究生讲国学,即使时时提醒自己应该认真听讲,但枯燥无味的讲座还是让我昏昏欲睡,觉得很不好意思,怕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讲座完毕,一问,好多同行的家长听讲座时都小睡了一会儿。还是孩子争气,都勉强没有睡着。游罢北大,问孩子北大好不好,几个孩子都说北大无趣、不美。无论是那位北大研究生出于应付讲课,还是发挥不佳,一堂课改变了我们对北大的美好印象。
打造有魅力的课堂,首先,教学应加强趣味性,把学生吸引进课堂,让学生乐于学习,不讨厌读书。
其次,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和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生活中感受学校生活也有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善于调剂课堂气氛比较重要。
在学生面前,如果偶尔幽默一把的话,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接地气。在学生听讲兴趣不浓时,不妨讲个小笑话、小故事,学生能迅速提起学习兴趣。今年教师节那天,我就给我班同学讲了那位枪手的笑话。那位打死富翁家狗的枪手,冷血无情,抛下一句:“有人出五百万,让我取你的狗命!”瞬间喜感爆棚。学生笑得很开心,那节课的学习效率比平时也高了一些。
也可以拿生活的囧事,无伤大雅地自嘲一下,同样也会起到增进师生感情的效果,这样和学生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外的沟通渠道会畅通一些。在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如果有时能把网络上获悉的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新科技、新发明拿出来给学生讲讲,既能注入活水,又能激起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在课堂中偶尔运用个人竞赛或小组PK的方式激发学生动脑、背书、做题的学习兴趣,也会让学生产生新鲜之感,让更多的孩子不抵触学习,可能会喜欢上学习。
二、我们需要不断改变自己。
我们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和自觉性,班上前几名的学生中还有人在家里做作业敷衍了事,现在的学生和十几年前的学生没法比,就是和前几年的学生也有差距。仔细想想,十几年前的农村孩子渴望跳出农门,所以目标性强,大多勤奋刻苦。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加上留守生问题、独生子女现象突出,家庭教育不到位,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会不思进取。
不光学生在变化,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电子产品差不多每隔半年就会更新换代,去年的衣服今年就不流行了。而教育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去年在苏大学习时,我接触到了两个新的教学模式。一个叫翻转课堂,一个叫分层走班。传统课堂,老师在课堂上传授新知识,学生在课余、家长消化知识;翻转课堂,学生在家自学新知识,在课堂上老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自我的习惯与能力,而自学能力是一个学生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分层走班,是指在英语、数学这些学习能力容易产生分化的学科中,依据学生和家长意愿,将学生分到不同班级,比如A班、B班、C班,还可以细化到A1班、A2班、A3班,B1班、B2班、B3班……每天在固定的英语、数学课的时间中,学生从行政班走向各自的分层班,学习英语、数学等学科。分层走班在江浙、北京等省市的初中、高中正在逐渐兴起。这种模式将古代教育家孔圣人的“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当今的高考改革,分层走班的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这些看似遥远的新教学模式,其实和我们农村学校的教育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想,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变化无动于衷,固守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话,我们自己会与前沿教育脱节。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发达省市的同龄孩子相比,学习能力越来越弱,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这对本来就处劣势的农村学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样也可能加剧优质学生的流失,加剧城乡教育的差异。
三、心中要常常树着一个榜样。
见贤思齐,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剔除自己的缺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一个月一个小进步,一学期就是一个大的进步。
我有时想,如果我能像李中学老师那样对学生平易近人、一脸笑容,我的学生可能会更喜欢我。我也经常想,如果我能像陈明翠老师那样治班有方、举重若轻,我会工作得更得心应手。
在培训中结识的老师,七十三岁的成尚荣教授在一场三个小时的讲座中能清晰流畅且无一字重复地全脱稿完成讲座,他的渊博的学识、儒雅的谈吐、严谨的思维令我肃然起敬。
江苏昆山的于洁老师年仅43岁,是全国有名的班主任,特级教师,去年还接受过习大大的接见,她说她要做一位美丽的永远微笑着的好老师,她成功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间自由而诗意的行走。听她的讲座,三个小时都觉得时间太短。她报告完毕,在场的男老师、女老师都不由自主地争着与她合影,我那次排了半个小时的队才和她拍了一张合影。真正有魅力的老师,她(他)的光芒绝不逊色于一个明星。
有时当我因为学生而眉头紧锁的时候,我会经常用手去抹开我的皱着的眉头,告诉自己不能太急,慢慢来。因为教育需要慢工出细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绝非虚言。所以,当我们满腔热情地要把我们掌握的最精准的知识、最科学的学习方法、最优良的学习习惯,一股脑地传授给我们的学生的时候,我们先要想一想,学生喜欢吗?学生能消化吗?是不是欲速则不达呢?
同仁们,今天利用学校教研会的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学习的心得,这些个人体会,可能有失偏颇,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能谅解。如有疑问或不同看法,欢迎各位与我在一起交流探讨。谢谢大家!耽误你们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