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科吧
课件
教师演讲稿:让“孝”在每个学生身上闪光
古人云:“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孝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就是以孝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百善孝为先”孝德教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的青少年成长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多发期,他们虽然接受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日益富裕,孩子们的条件也越来越优越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许多家庭,由于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注重了对孩子在生活上的照顾,甚至娇惯、溺爱;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却有很大的缺失,导致许多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付出,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同学缺乏关爱,对父母和长辈缺乏孝心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以“孝德”教育为核心,努力打造学校“孝文化”特色,对于学生良好的人格形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孝乃众善之始,做人之基”。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感情,一定是从爱父母、爱亲人开始的,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孝德”教育的迁移作用。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向迁移,例如:在孝德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尊师重道、文明礼仪、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珍惜生命、热爱自然、爱国爱民”等美好品德。另一种是内向迁移,例如:“励志勤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劳节俭、自尊自信、沉着冷静、知恩重义、务实进取”等优秀品质。一个人生命最初的情感体验都来自于和父母、亲人的相处,一个人要造就丰功伟业,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作为修身立德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去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由此看来“孝德”教育,“孝”文化的建设非常重要的,它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能引导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青少年培养成有孝、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让孝德在学生心中生根,让孝文化在校园中开花生辉,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求所有从事这项伟大工程的教育者、家长及社会人士不但有雄心、信心、耐心、恒心,还要有策略、讲方法,切不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结合不同学校特点,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统一思想,总体规划
首先全校教职工要统一思想,人人都要把加强“孝德”教育作为工作的一个目标,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其次学校制定好“孝德”教育的计划,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例如,在某学年,学校在这项工作中将要完成什么目标,应该采取什么基本措施,由哪些人员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必须清清楚楚且行诸于文。这项工作做起来要严格按照规定计划,奖赏工作优异者,惩罚工作落后者。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每个人的责任心,保障本工作顺利完成。
二、利用课堂,见缝插针
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是和老师在一起的,这一段时间是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最集中、最有效的时间,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当然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课堂的需要而定。大家要清楚一点,任何学科的教学除去传授知识的目的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品德,教学生做一个好人”即所谓“传道”。在所有科目中首推语文、政治、历史三大学科。它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例如:语文,每篇文章无不闪动着“德育”的光辉。每一项活动无不翻腾着“德育”的浪花。在许许多多“德育”的机会中,当然少不了“孝德”的亮点。比如《傅雷家书》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两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个父亲对儿女成长的温暖关怀和良苦用心。尤其是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不止停留在对他事业——音乐的关注上,更是上升到对儿子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上。象这样的句子“河,莱茵河,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在这些语句中,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傅雷对祖国的热爱,对儿子的期望,一位父亲能如此用心不能不令我们感动。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个佳机去触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思,进而再培养它们的爱国感情。另外在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这种类似的美文、诗歌。只要老师用心、得法就能收到良好的“孝德”教育效果。所以语文、政治、历史课堂是这种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实,哪怕是数学课堂也不是没有“孝德”教育的机会。各科老师在完成这项工作时要注意几点要求:1、不要耽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2、要善于捕捉机会,非常自然的利用3、要收放自如。所以老师们必须把课备好,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开发校本,明白孝理
学校不但要利用我国历史中的“孝德”资源来教育学生,还要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例如,有的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新八德》,包括《忠孝篇》、《诚信篇》、《礼义篇》《廉耻篇》等。在《新八德·孝篇》中,编辑了来源于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孝子故事。在课堂上老师们把课本中一个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故事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完课文后,教师会布置一些“孝心”实践作业。如帮妈妈扫地、洗碗,给父母洗脚,父母生病了,懂得照顾父母,给过生日,给下班后的父母端一杯热茶等等。这些措施把课内学习和课外行动相结合,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四、开展活动,感受真谛
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各种活动,这样所受到的教育会更深更久。
1、参观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名人。中国是孝的国度,中国历史中“孝”文化熠熠生辉。因此,在祖国各地到处都有“孝子”的历史遗迹。学校可以每年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参观,近距离的感受名人孝敬父母的真情和力量。隶属浙江省余姚市的小曹娥镇,历史上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的传说就发生于此,小曹娥镇一直被誉为“孝女之乡”。还有四川的报恩寺、山东曲阜的三孔等都是进行孝德教育的好去处。学生缓步走进,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能非常真切地了解古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故事。孝的美好情感会在心中潜滋暗长,这种影响,这种熏陶要比干枯的说教深远的多。特别是有些学校毗邻一些“孝德教育好教材”的古迹,更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越听觉。不但要经常去参观,亦要让学生写心得体会,让“孝”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深化和升华,就有可能升华为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在开展这种活动时,一般要注意这么几点:①、谨记走马观花式和只看表面热闹的参观形式,这样的方式往往是肤浅的,也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理。②、参观访问前老师要告知学生活动目的,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参观。做好这样的铺垫学生就增强责任心。③、在参观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详细讲解,突出重点,让学生做好笔记。做到了以上几点相信定会收到预期效果。
2、“读、看、讲、做”相结合活动。让学生多渠道多形式获取“孝德”信息,接受孝德教育。“读”是指读书活动,可以班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为单位,定时、不定时地读有关“孝德”的书。书的种类也尽可能地丰富。或是历史故事,如关于“拾葚异器”“行佣供母”“怀橘遗亲”等,或者是讲孝理论的书,既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既可以是历史也可以今夕。只要内容积极健康都可以让学生去读,然后写出读后感,学生一般都喜欢读具有生动感人情节的书,老师应给予理解。为使学生能读到大量的书籍,让学生在书海畅游中浸染孝的美德。学校首先应具备或创造有利条件,如定时开发阅览室,让琳琅满目的好书摆上书架,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再如图书室的建设和利用也很重要。学生可以去借自己喜欢的书,在自己的空闲时间去读,另外老师也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关于“孝德”的书。学校和老师如果能给予应有的支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这里所说的“看”不是指看书,而是看其它方面,例如看有关的影视资料。影视资料鲜活生动,人物故事等直接冲击学生的感官,学生很易被感染打动进而接受。例如看《我的丑娘》等作品中,老母亲“忍辱负重关怀儿女”的故事催人泪下,最后“儿子、儿媳认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结局让人欣慰。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那眼“孝心”源泉肯定能被激活而流出股股纯洁的孝情。他们一定会想到自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平时如何养育疼爱自己。自己以后该如何去孝敬他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医院看孕妇生育的大体过程,我们相信,当学生看到一个个挺着沉重的肚子的孕妇在医院走廊来回走动时;当他们听到孕妇们为产下一个健康的宝宝而撕心裂肺叫喊时;当孕妇们因失血过多而脸色苍白时;那种赞美伟大母亲,感恩母亲给予生命感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呢?其实“看”的形式多种多样,“看”的对象很多,随时随地都有这样的机会:走在大街上,能看到母亲大手拉孩子的小手的情景;来到田野间,能看到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走进敬老院,能发现一个个苍颜白发体态佝偻的老人······关键是老师平时要引导好学生,给予好他们做一个有心、有情、会思考的人。让他们看到这些动人的情景时,反问一下自己:我的父母不也是这样对待我的吗?所以让学生“看”,如果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老师的作用还是很关键的,要做好一个引路人、启发者。实际上学生看,不单单看正面材料,也可以看反面材料。从反方向获得的启发有时更大。例如当今有不少儿女只顾自己享受不管父母的死活,甚至父母流浪街头、病故床榻。这样的反面教材在身边、在影视中都不少见。学生看了后会产生憎恶感,同时也会在心里提醒自己:切不可效仿此人,留下骂名。学生看完之后,特别是看完影视资料后,要写心得体会,老师要作进一步点评、总结,让这些资料的作用有一个长久的惯性。还要提醒大家的是:看的内容也不一定局限于“孝”,也可以适当扩大范围。可以扩大到看关于“爱他人”、“爱集体”和“爱祖国”的资料。特别是在学生对“孝德”有了较深的理解之后,要顺势教育学生应拥有更博大的爱,因为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人更是这样。如果没有了祖国,没有了生存的良好环境的后果,比没有了家庭和父母更严重。所以我们不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遍野的花草、树木和蔚蓝的天空;听一听鸟儿婉转的鸣叫和小河潺潺的歌曲;摸一摸散发着朴实气息的泥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多么美丽,人类对它的依赖又是多么强。学生是感情丰富的群体,他们一定会领悟到:哦!我们不止是要感恩父母,我们还有感恩大自然,爱护我们共同的母亲——地球。诱导他们每天都要多注意一下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同学。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备课、上课,照顾学生生活的。为了让学生学好知识,成就人生,老师一声过着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的清贫辛苦生活,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恩吗?还有周围的同学,他们大多数是善良的、友好的、勤奋的,他们为班级,为同学付出许多,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尊敬吗?不值得我们关爱吗?等等这些美好的感情都可以在“孝”的基础上衍生,都可以通过“看”而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只要老师和学生都做一个有心的人。
“讲”主要包括其他人的讲和学生讲。其他人当然应首推老师,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提到,不再赘述。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他人“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首先学校每学年可以邀请社会人士来校作报告,最好请“孝德”教育方面的专家或“孝”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发言一方面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很可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今年四月份,我校就请了附近的一位村民来校作报告,虽然这位村民其貌不扬,谈吐不“雅”但是他有着真挚的感情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感人故事。这位村民今年四十多岁,家境贫寒,至今未婚。但是他却有着一颗金不换的心和感天动地的孝举。他的父母在十几年前先后得病瘫痪在床,连最基本的生活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但是两位老人幸运的是有一位好儿子,他为了照顾年迈还病中的父母,放弃了外出挣钱的机会,甘心过着清贫的生活,并且想尽各种办法让父母吃好点,甚至是卖血;为了让父母高兴,他经常强忍生活的苦难,陪父母聊天说笑;为了父母能安度晚年,坚决推掉了多门亲事,致使今天仍过着孤独的单身生活。我记得当时作报告时,这位村民动情之处泪流满面,台下师生为之动容,痛苦失声,这样的“讲”具有感人肺腑、动人心脾的力量,对学生不仅仅是感动,而是一种震撼。其实这样鲜活的实例在很多学校的周围都能找到,学校如能很好的利用,对学校“孝德”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把家长请来作报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家长站在父母的角度讲一下把孩子养育成人所付出的劳动:除了给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撑外,家长还要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压力,如担心孩子的学业前途,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唯恐孩子身心不健康,希望孩子能快乐地成长,甚至是怕孩子在外上学吃不好、睡不安。所有这些压力,很多作父母的都不愿直接向孩子表白而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这就致使做儿女的感受不到,或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哪里还谈得上“跪恩”“反哺”之举呢?如果听了别的父母的故事,也许会心里会为之一动,产生茅塞顿开的效果。家长在作报告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态度要严肃认真,所讲之事要客观真实,不然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可挽回的效果。
关于“讲”的活动,实际上最重要的要数学生讲,平时学校可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举办,关于“孝德”演讲活动,例如举办校级以“感恩父母,弘扬孝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者是以“我最感谢的人”为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自己去说,去讲自己父母的故事,表如何尊敬父母的决心。演讲者本人在收集材料、酝酿感情的过程中,一定会细致地观察自己父母的生活,回忆自己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那种感恩之情就像绵绵春雨一样慢慢地浸透到学生的心田。当他走上讲台开口演讲时,挤压在的情感就如火山一样喷发,定能教育本人,感染听众。
这种大型的活动组织一次不容易,会受到次数的局限。更好的形式是召开“主题班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动人之处,大家都讲一讲“父母是如何的不易,儿女该怎样孝敬父母”,这能让每个学生的心灵受一次洗礼,效果会更好!
“读,看、讲”进行的再好!毕竟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对于培养学生“孝德”并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学生的“孝德”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还要引导学生去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家长和学生互动。督促学生完成孝德作业。既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做一件以上孝敬父母的事,并在孝心作业本上记载,家长签名监督。每周写一则孝德感言,每周写一次阶段总结谈收获。学校每周推出一名孝心学生;对学生的优秀孝心作业;优秀孝心感言予以及时表彰。为父母做什么事呢?其实身边的小事即可。例如:给父母送上一杯清茶,吃饭时抢着给父母盛饭,父母劳累时要细心给予按摩,为父母打洗脚水,甚至为父母洗洗脚,烦恼时孩子要尽心安慰。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孩子一定能想到:父母就曾这样照顾过自己。家长对学校这样的举措的反应如何呢?请听一听一位家长的来信吧:“这份作业多么温馨,常常让我感到孩子的可爱,感动于教育者能设计这样美好的作业。爱在一件件小事中流淌,家也在点点滴滴中积淀幸福”。这是一位母亲感受到孝情后真实动人的心声。2、利用各种节日、广泛开展活动。中国节日众多,在“孝德”育中可利用的节日也很多,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感恩节。借助这些节日的力量,让学生做一件“感恩父母或他人”的事。如给父母写一封情意绵绵的信,在家对父母说一句温馨的话或送一份表达心意的礼物。在其他节日如清明节,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事情,培养他们更广博的“孝德”。让学生“承祖德、感祖恩、行孝礼、见孝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慢慢地便会养成关注父母心,体谅父母辛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国庆节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庆祝祖国诞辰的节日,在这一天学校可举行多项活动,如: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共唱国歌。大家可以想象:在高亢洪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爱国之情会在每个师生胸中激荡,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感,如果在以后的活动中再加以巩固,会培养出众多热爱祖国、效忠祖国的热血青年。
3、自由创作,讴歌父母。
创作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自由创作传达“孝”情的作品,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孝德”。选择的形式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相声、歌曲、舞蹈,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行为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能感动人。例如:我校一位学生创作的诗歌《父亲》就很好:“父亲累啦!躺在藤椅上不愿动。我知道,家庭的担子有多重,他的肩膀压力就有多重。生活的道路有多长,他的脚步丈量就有多长。父亲病啦!病得不轻。我除了天天为他祈祷,就是阵阵心痛。他放飞了几个儿女,去却给自己留下了一身的病”。本诗感情深沉真挚,表达了这位同学对父亲的赞美和深爱。相信这位学生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一定用心回忆了父亲为家庭和儿女付出的经历,深深地认识到父爱的伟大,心中涌动起“感恩”的温情,他才会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在让学生创作之前,老师只需要提出关于作品主题的要求,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作权。
五、营造氛围,激发孝情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需要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应该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利用校园围墙布置“孝文化”教育墙,让生硬的围墙说话。“孝墙”可以设计为两部分内容:一面墙以介绍传统孝文化为主,主要介绍古代“孝子”故事,如“亲尝汤药”、“鹿乳奉亲”、“扇枕温衾”、“哭竹生笋”等故事。另一方面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式。分别以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引导。这样就会让昔日死板的墙头变得有声有色,学生们都会说:“我们的围墙会说话。”
另外学校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和教学走廊,开辟图文并茂的传统文化宣传栏。如:在校园教学楼内设立“新八德长廊”,具体阐述“忠、孝、礼、义、诚、信、廉、耻”的内涵,“新八德学生实践活动图片长廊”则集中展示学生们在家中、校中、社会上的德育实践活动。教学楼内还可以设计“中华经典文学长廊”“中外名人名言长廊”,学生们随时可以品读经典诗文,浏览名言佳句,欣赏古诗文的意境,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由浅入深地培养了学生的孝德,细无声息的提升了学生的品德修养。这样的布置和设计,让全校学生耳濡目染在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之中,随时随地受到教育和熏陶。走进这样的校园,绿化带里的校徽图案、走廊里的励志格言、角角落落里的环保用语等等。无不渗透着浓厚的孝德文化气息。优美的校园文化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让孝德文化传统和美德时时处处净化者学生的心灵。
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后,“孝德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学校工作人员享受胜利果实的同时及时总结工作的不足。例如:一定会有部分班级重视不够,对不知的活动有拖沓的现象,再如对于“孝德”班级文化的布置少数班级存在黑板报、橱窗更新不及时现象。还有部分班级关于“孝德”名人名言的征集不够及时,质量不高。对学校布置的任务精神领会不到位,导致部分工作不能与学校同步完成。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统一思想,总体规划;利用课堂,见缝插针;开发校本,明白孝理;开展活动,感受真谛;营造氛围,激发孝情。并且认真总结经验,及时改正、弥补不足,不断去探索实践,一定能让美好的“孝德”在每个学生身上闪光。
来源学科吧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