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在导入环节,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很好地衔接了新知的学习。在教材提供的折线统计图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在“试一试”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体会求平均数和分段统计的特点。通过教材一系列素材的充分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2.自主探究,经历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绘制统计图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每个阶段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教材63页情境图)
师:淘气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他把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的身高情况都整理到统计表里了。他想把自己的身高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进行对比。现在我们就帮助他来比一比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出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探索合作,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记录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全市男生平均身高/cm
118
124
130
135
143
153
淘气身高/cm
115
122
130
138
145
154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能比较出淘气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情况吗?怎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画统计图进行比较。
(2)师:从这个统计图中能看出什么?
(能看出淘气在各年级的身高变化情况)
师:要想看出淘气在各年级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这个统计图合适吗?
(不合适)
(3)思考:从折线统计图中只能看出淘气的身高增长变化情况,却看不出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比较情况,怎么办呢?
教师明确: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体现。
2.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并补充完整。(出示课堂活动卡)
(1)思考:纵轴上每一大格应该代表多少厘米呢?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可以按照每格10cm来表示身高。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情况。
学生自主按照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表示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
(3)如何表示淘气的身高才能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区分开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明确: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量,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或颜色的线来表示两种不同的量,并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4)根据淘气的身高数据绘制出淘气的身高变化情况。
(5)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绘图的过程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我们可以逐一绘制两种量,并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进行区分。为了便于比较数据的大小,可以在每个点的旁边标注数据。绘制完成后要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明图例。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