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小学数学教师教师随笔-为这样的试题叫好

最近,在批阅试卷时,看到这样一道题:
  某牙膏出口处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0毫米长的牙膏。这样,一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新包装,只是出口处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习惯性地每次挤出10毫米长的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我不禁拍案叫绝:这道题出得太好了!我们知道,好的试题既能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双基”的水平,又能够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能够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又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中的问题。我们也知道在小学数学考试的命题方面有两种不正常的现象:一种是考试要求偏高,试题偏难,超出了教材的范围,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种是单纯追求及格率,以致降低了教学要求。而这道题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具有一定的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它要求学生从原始数据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紧贴教材,目的明确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圆柱和圆锥”,教材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道试题目的明确--考查圆柱的容积知识;难易适当--能比较准确地衡量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分出各个学生的不同水平。
  2.活而不难,贴近生活
  题目出得活不活不在于难度高低,而在于是否富有启发性,能否开阔思路,点燃智慧的火花。这道试题既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它在教材的深度、广度范围内,灵活多变,刻意求新,既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及灵活应用“双基”的能力,又通过“跳一跳”“摘果子”,鼓励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此外,新课程倡导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数学命题要适当考虑生活化。要达到这一目标,命题教师需要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题丰富、多样的功能。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重视应用,深得人心
  新课程标准颁布多年来,课标的一些新理念已在公开教学中或隐或显地体现着。如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思维习惯、利用身边的数学资源等。如何让这些理念在“家常课”上深深扎根而不只是在教研课上昙花一现呢?我觉得要通过考试试题来引导,因为试题走向哪里,教师的教学也就奔向哪里。我们应通过试题的走向来检验新理念的运用及效果,用试题走向促进教学,促进课标的实施。而这道试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有利于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
  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为考试而考试,为做题而做题,又有哪些试题是他们真正喜欢、真正想做的呢?一考完试,我就看见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着这道试题。我问学生:“孩子们,这份试卷中你们最喜欢哪道试题?”“喜欢挤牙膏的题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也最喜欢这道题。”试卷批改后,我做了一次有心人,对这道师生都喜欢的试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我班60人)
  第一问解答正确的38人,约占63%;列式正确,但计算出错的15人,约占25%;不会列式计算,即找不到解决方法的7人,约占12%。这说明约88%的学生面对陌生的问题时,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取、组合,激活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并且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但是,学生的解题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有两种。
(1)先求出牙膏的总量,再求出改装后每次挤出牙膏的数量,然后用牙膏总量除以改装后每次挤出牙膏的数量得到答案。用此类算法的有36人,约占95%。
  (2)先求出原包装每次挤出的牙膏量是新包装的几分之几,再乘以原来使用的次数,求出答案。用此类算法的有2人,约占5%。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去思考且分步解答,不喜欢用方程方法去思考解答;习惯于用整数思想思考解答,不喜欢用分数思想思考解答。
  第二问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由计算后产生的想法,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下面是部分学生的想法。
  生1:我的想法是挤出的牙膏就像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扩大了,每次挤出的量也就多了,用的次数当然就少了。
  生2: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出口的直径增大,就少挤一些,才能多用几回。
  生3:我觉得应该建议厂家再改回来,不能这样赚钱。
  生4:同样的牙膏,出口只比以前多了1毫米,没想到最后用的次数却相差那么多。
  生5:应该灵活些,不要习以为常,那样会浪费的。
  生6:我觉得这种牙膏还是按原来的包装好。这样人们用牙膏少一些,节约一些,也是保护资源嘛!当然,牙膏厂商也许想让人们用得快一些,多来买他们的产品。但是,也应该想想其他方面会有什么影响。
  生8: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要从身边做起,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学好、用好。
  生9:在生活中,应当合理、灵活地使用一切资源,不能浪费。看,原来用36次的牙膏现在只能用25次。
  生10:人们在使用新包装的牙膏时灵活些,每次少挤出一些,或改为原包装,要节省,不要浪费。
  ……
  如果说之前我仅为试题而喝彩的话,那么现在我更为孩子们的回答而感动。试题让孩子们学会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们知道,错例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有着正例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此题的错例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问的解答中典型的错误有以下两种。
  错例1:5×10×36=1800(平方毫米);6×10=60(平方毫米);1800÷60=30(次)。
  反思:挤出的牙膏的形状近似于圆柱体,有些学生却把它看做长方形。说明这些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发展。
  错例2:3.14×5×10=157(立方毫米);157×36=5652(立方毫米);5652÷(3.14×6×10)=30(次)。
  反思:学生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不好,记忆不准,把圆柱的底面积偷换成底面周长,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当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有一部分学生将其与以前学习的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混淆。今后要加强概念、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教学,确保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和应用。
  第二问中15个学生没有写想法。没有写出想法的学生并非无想法,可能是不敢写或不知怎样写才好。初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不知所措,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
  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学,更要活用。新而灵活的试题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根本要求。我们要观察、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能了解、洞察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才能反思、改进我们的教学。
感谢命题的教师,让试题“大变脸”!让我们为这样的试题叫好!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