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重视课前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获取新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为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为此,课前让学生按照学习内容收集相关的汇率知识,可以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提高其自学能力。
2.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本节课教学时,通过呈现数据,让学生进行观察,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外币兑换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的魅力。
3.突出学科特点,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严谨的思维,合理的推理都是不可缺少的数学素养。基于以上认识,尽管本节课知识难度不大,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实例让其口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这些训练都能较好地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相关的汇率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3分钟)
1.直接写得数。
0.36×100= 4.08×1000=
30.2÷100=12÷1000=
2.汇报课前学习中获取的信息。
3.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2.汇报并明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例如,日本用日元,英国用英镑,法国用法郎或者欧元。
如果我们去这些国家旅游,就不能直接用人民币购买当地的商品,要使用当地的货币,这就涉及外币兑换的知识了。
货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是按一定的汇率进行兑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任何人都应按照当天的汇率进行兑换,任何私自抬高或降低汇率和私自进行货币交易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回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联系生活,探究方法。(16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4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图中都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5.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例3总结出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步骤。
6.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汇率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汇报获取的信息。
汇报:1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要求1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美元。
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不懂的地方要做出标注。
4.汇报并明确:
(1)1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1元人民币×10000,所以能换的美元也就是0.1563美元×10000。结果是1563美元。
验证方法:1563÷10000=0.1563。
(2)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乘10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也就是0.1563—→1563,验证方法:1563÷10000,把156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就是0.1563,求出的汇率和已知的汇率是一样的。
5.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是阅读与理解,然后是分析与解答,最后是回顾与反思。
6.自主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方法。
如果1元人民币可以换163.9344韩元,那么1000元人民币可以换多少韩元?
163.9344×1000=163934.4(韩元)
2.填上适当的数。
(1)把3.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
(2)把3.1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 )。
(3)把0.03扩大到它的( )倍是30。
3.一批产品,根据抽查,平均每100件中达到一等品标准的有82.5件。这批产品一共有1万件,达到一等品标准的大约有多少件?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18分钟)
1.完成教材4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47页6、9题。
1.独立完成,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