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整体把握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那迅若奔雷的气势、锐如匕首的言辞、深邃辨证的思想,常能揭开敌人的假面,显现事物的本质。其策略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解牛,切中肯綮;如打蛇,钳制七寸,要一击致命。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让我们对鲁迅杂文思想的无限张力和批驳的妙到毫颠叹为观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它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调,严正指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
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据,事实确凿,然后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但鲁迅先生当即驳斥,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确切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明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
接着,笔锋一转:“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鲁迅先生在这里开出的“新生路”,意在反衬下文的“死路”:“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毫无疑问,作为民族之魂的鲁迅先生,既痛感寄希望于国联的自欺和求神拜佛的荒唐,更清醒地意识到悲观论调的荒谬与危害,在批驳了论敌的论点之后,他以一个思想家特有的深沉的目光由近及远地转向了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他那纵贯古今的思绪首先从严峻的现实中生发开来,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而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以致“笼罩了一切”,生动地描绘了“自欺”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后,用“然而”一转,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当中,既包括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更包括现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而又“被摧残,被抹杀”的人。这样,他的思绪就在追溯历史长河的源流之后,又回到了现实,明确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既警醒了国人,又有力地振奋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歌颂了“中国的脊梁”的铮铮铁骨、耿耿丹心。
文章的结尾提出了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正确标准:“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状元宰相”在这里泛指古今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代言人。“地底下”,则是泛指古今一切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就是说,判断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依据不应当是达官贵人的言论及其所认定的事实,而应当依据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事实以及他们的呼声。作为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仅热情歌颂了这些“并不失掉自信力”民族脊梁,而且还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看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