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整体把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倪岗
一、相关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学法指导
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学习本课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梳理线索,复述故事,体会其构思之巧妙。以此来带动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三)语言积累
拮据、底货、栈桥、糟蹋、老本、无赖、分文不值、为期不远、福音、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牡蛎、郑重其事、褴褛、公道、底细、田地、阔绰、煞白、嘟囔、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使眼色。
二、内容理解
(一)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安排上,本文看起来平铺直叙,但却波澜起伏,张弛有节。菲利普这个生活拮据的职员家庭,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过去的“恐怖”、今天的“福星”于勒降临,盼了12年,始终没盼到。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而写菲利普的二女儿婚后全家外出旅行,看来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大,使情节舒缓下来了,而且在舒缓中又绝妙地插上一个菲利普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文雅高贵”的姿态,令人发笑,心情松弛下来,在这轻浅素淡的幽默之中,不知不觉地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菲利普与他朝思暮想的“福星”于勒在海轮上相遇了。在没有确证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以前,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紧张起来。但作者在此没有立刻解开这个谜,而是跌宕一下,让这个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问底细,又把气氛松弛一下。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故事发展到了高潮,他们如临大敌,到了疯狂的地步。为了不被于勒认出来,菲利普夫妇筹划有方,退却有序,安然脱险。故事慢慢地入情入理地结束了这场虚惊,把气氛平息下来,最后用全家改乘海轮回来结尾,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把这样普通的事情写得这样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饶有风趣,是很不容易的。[1]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梳理情节,理解情节的曲折变化。
(二)小说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颇惹人争议。
有人认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种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那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能做出怎样的选择呢?[2]
还有人认为解读这篇小说主题时应先还原被删去的首尾。“莫泊桑是一个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他在对现实批判的同时,总是饱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善良的肯定,这在他的小说《羊脂球》中有充分的体现。被删去的首尾几节,恰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倾向,成年‘我’的‘反常举动’是对父母所作所为的反抗,是对苦难者发自内心的一种同情,是冷漠世界的一抹人性之光。被删去的首尾几节,还暗示了少年时期的人生观察和人生体验,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人所具有的怜悯之心、恻隐之心,是人类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也是人类的救赎之源。”[3]
以往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基于金钱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进入小说的氛围,让他们对亲情与金钱作出选择,促进学生的思考感悟,学生可能有新的见解。
(三)人物形象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两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的描写。
这篇小说主要塑造的是菲利普夫妇。因为这篇小说就是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变来表现主题思想的。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小说绘声、绘色、绘形,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菲利普太太与菲利普先生一样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但相比之下,她显得精明泼辣、工于心计。
三、形式把握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这篇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态百相。
首先,人物性格的差异在对比中展现无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莫泊桑本来就有着不俗的笔力,再辅以对比,更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当于勒来信说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夫妇立刻把他称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而当于勒穷愁潦倒时,“这个好心的于勒”马上又成了哥嫂避之惟恐不及的家伙。败家──在美洲发财──在船上卖牡蛎,于勒身世的变化是一块试金石,试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儿子若瑟夫形成了对比。而莫泊桑塑造人物并不仅止于此,连菲利普夫妇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也被鲜明地展现了出来:“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永不变更的话与太太口中“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相形之下平淡乏味多了;买牡蛎时菲利普和太太又有着不同的盘算;尤其是在船上突遇于勒之后,菲利普的失魂落魄、不知所措与太太的镇定果断以及后来暴怒大骂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菲利普先生的懦弱无能和菲利普太太的精明泼辣、工于心计就这样跃然纸上。
其次,作者在情节构思上,还安排了两个对比。第一、二两部分与第三部分是个对比。在第一、二两部分中,两次提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呼之而出。第三部分,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愁潦倒的于勒时,便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这是一个“福星”与“灾星”的对比。另外,作者在第二部分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插叙,又构成一个“灾星”与“福星”的对比。这样安排情节,让人物言行前后对照,真假美丑,作者不加评述,读者一目了然,从而鲜明、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作品的中心思想。④
此外,小说中还有两小段描写自然环境的对比性文字,很好地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第一处是动身去哲尔赛旅行时:“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一处描写的景物是平静明快的,烘托了一家人终于能“奢侈”一回出国游玩的快活和兴奋。第二处是认出了潦倒的于勒之后:“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一处景物描写是沉重阴郁的,折射出了人物心中的阴霾。
四、语言揣摩
对于他所写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喜爱,有所憎恶的。然而他的态度都隐藏在简洁而不动声色的语言之中。小说中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挖苦菲利普,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贬斥菲利普太太,也没有用任何特殊的颜色给他们抹上花脸,或者让他们变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几处写他们看来仿佛好笑的言谈举止,就已让菲利普夫妇那副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已经留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了。
人物语言。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不难想像出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
外貌描写。其特点是不依靠作者的叙述,而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让他们更生动地去显示自己的神情。如菲利普发现牡蛎贩子很像于勒时,作者着力描画了他的脸色和眼神:“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船长证实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时,菲利普的脸色和眼神是“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这些脸色和眼神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