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七年级历史教学历史组:韦创建教学是一种劳动,不是一种饭碗,是一种尝试,不是一种守旧,是一种创新,不是一种模式。时间在流逝,人可以改变,功成不一定名就,但一定会有所值得。劳苦不一定可以功高,但一定会有所成,流逝的光阴会告诉你,冲动不一定就是魔鬼。
我所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经六年多了,回首这些岁月,有成功之处,更多的是茫然,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让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吧,毕竟教学有很多话可说。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我想这句话可能每个教师都知道,但对这句话的看法却是各不相同。从国家发展角度看,我们需要很多有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固然类不开教师,但更多的是自己后天的努力,同别人合作的结果。要我们教师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牛顿一样,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哪一个教师能教好所有的学生也是相对的。所有已在学校存在着评价机制,主要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相互的,我不相信一个差老师能培养出一批好学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存在着差异的社会,同样学校也是存在着差异的和谐,人和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差而否定学生,否定教师。教学生,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我们既然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为声门我们不多培养一些有能力的人呢?什么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要一味的灌输学生大量的知识,因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期,每个人要学习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比如说教师也是学生,每年都要继续教育。大学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到的不多,但是我们学会了学习,所以我们的知识在不断增多,能力在不断提高。因而我们能胜任教师工作。否则用一个机器取代教师得了。初中历史知识学生将来用到的也不多。更何况人类的历史我们学习一生也学不完。所以教学中我们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今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来提高自己。比如说历史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教材的变化来看也体现了课改精神教材的内容少了,几句话。几个图片就是一课的内容,可以说五分钟时间将就可以看完。学生看了一遍让他们合上书本一提问,几乎是回答不上来。所以说看书不是在多,而在于精,学生应当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还有教师讲了一遍学生可能当时听明白了,也可能当故事听了,初中生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听完了真正受到教育了吗,这个故事给他的启发是什么。几乎没有,因为从考试卷上可以看出没有几个学生能把教师讲的运用到答题中。学生还是按自己的思维来答题。因此,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学生思维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尽管初中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主动性较差,意志力较差,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还是能形成一定学习能力的,也就是学会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而通过课堂教学,平日和期末抽测的试卷中,我很难看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我们的学生难道真的不具备创新精神吗?我不这么认为。
一、尝试改革尝试创新。
任何一条新开辟的道路都是充满艰辛和挫折的。因为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我不觉得失败是一种耻辱,而是把它当作前进的动力,教师要尽快地成长起来,最快的方法是优秀教师的指导,阅读纪录和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我这几点做的都不好,所以成长缓慢,但对教学我还是抱着认真态度的,我想要把它做好。刚开始教历史的时候,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讲历史小故事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更多古代历史故事,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三言两语就把任务布置下去了,我想学生一定会踊跃参加的,这个也不难。然而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找不着历史故事,还有的学生读书,更可笑的是连一些字都不认识,还有忘记了该谁讲了,也可能是他没准备等等。问题一大堆,如此下去本来很好的活动也变得没意义了,成了走形式、玩花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能力。于是我请教老教师,并仔细琢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重新把这项工作作了安排。首先,确定好名单,自己做好记录,每个同学讲完要给打分;其次,在讲故事之前,找那个同学谈心,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他是在没有故事,我要帮助她找故事,对于不善表达的学生,给他们自信,叫他们方法,陪他们练习;最后评选一些较好的给大家做示范表演,指导学生把古代故事和现代社会发生的事联系起来讲,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大提高,而创新的关键是会模仿,相信经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高的
二、感悟改革、感悟创新。
历史课标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历史课陈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做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改革创新时就是以此为方向的。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我教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现在是以学生互相提问、解答交流为主。当然了刚开始学生很不适应,提出的问题直截了当,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例如:谁统一了六国。河姆渡遗址的位置。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提问方法,渐渐的学生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大部分学生也学会了回答问题的思路。看着孩子们取得的进步,我感到很幸福。我想只要有正确的引导,我们的孩子是充满希望的,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点也不比国外的孩子差,我们用不着去羡慕国外,而是我们用全身心的爱去培养学生,那么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三、学生的学习转变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自然要比学生有觉悟的多,能力要强。如果一名教师怀疑自己的能力,说自己不会教书,那我劝他还是改行算了。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不断地学习、尝试、反思。好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等。但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章节所用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样的。所以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要求教师要熟练的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我想每堂课都用一种方式教下来,学生不厌烦你自己也会厌烦的。缺少创新的你肯定不会交出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新科因如多样化,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就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岛屿的巧妙设计及构想,即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中体现。2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做不到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没否则那就是凭空捏造了。如讲述西周分封制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来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点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学生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分封制。相反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好一点的学生把整段课文读了下来,对不对呢?当然对,要不然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他都不会忘记。3问题设计多维化。教师的导演角色扮演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涉及的思否精巧,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问题设计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我认为,为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问题的设计应沿着这样一条轴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办?
四、考评方式的转变。
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怕考试,或高分低能的现象。科学的考试观应该是:全面检测基础知识,着重能力测试,注重个人特长测量,全方位地综合检测学生。所以,考试的形式必须多样化。闭卷考试应与开卷、口试、操作性考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单元,可结合知识竞赛的方法进行测试,这样可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1世纪是经济、科学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进取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科多元化、综合化,追求知识的广博与均衡,鼓励体验性学习,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