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xxxx上海,33)读图并用有关经济常识回答。
材料一:
注:R&D经费指用于科学技术的研发费用。
材料二:上海市相继出台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和《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
在今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共有42项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3.95%。xxxx年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突破50%。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决定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3)请你为上海落实“科教兴市”或“人才强市”战略出一个金点子。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国家投巨资建设青藏铁路工程,这些投资属于()
投资和消费是国民收入分配中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长期过高的投资率意味着长期过低的消费率。消费率低意味着当年的国民收入分配中将较多的部分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至少造成即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障碍。回答12-13题。
(2006?北京西城区)
xxxx年9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7?28题。
33.经济学学者撰文指出:在税收体制及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繁荣而增加,随着经济衰退而下降。这说明()
上述材料反映了经济学什么原理?结合材料进行简要分析。(8分)
据悉,广东省从2006年9月新学年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省财政将全力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说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经济常识的道理。
(1)教、科、文、卫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2分)中央政府和广东省对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分)
(考生若答出以下两个观点:“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反映了政府的政策,”或“国家和广东省的决定体现了我国的财政支出更突出公共财政的方向”,均可以加2分,但本小题得分不超过满分10分)
(2)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2分)中央政府和广东省的决定对改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对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3分)
四、辨析题
36.积累越多越好。
(1)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要全面分析。
(2)积累和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长远讲,两者具有一致性,是相互促进的。积累增加,可以扩大再生产,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增加人民消费,而消费增加又可以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但从一定时期讲,国民收入是一定的,用于积累多了,消费则少,反之亦然。因此积累和消费又有矛盾性和对立性。所以说,如果在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积累可以促进生产发展,题中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片面强调积累,影响人民消费,并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积极性,就会阻碍生产发展。
(3)所以题中观点抽象地说积累越多越好,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全面的。
37.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在财政收入中,税收是主要来源。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阻碍生产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反,财政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财政对经济建设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样也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2)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财政资金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如果收>支,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相反,收<支,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外债来维持,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3)综合①②可得,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
附加: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重大作用,因此要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巩固国家政权。
(2)财政收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正确安排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收入是正确的做法。但如果不顾经济发展水平,不合理地安排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比例关系,片面强调增加财政收入,则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财政作用的发挥。
(3)所以,笼统地说千方百计地增加财政收入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害的。
五、论述题
38.材料一:1998年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率)统计表(%)
1998年
1999年
xxxx年
xxxx年
xxxx年
xxxx年
xxxx年
xxxx年
7.8
7.1
8
7.3
8
9.1
9.5
9.9
注: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7%一9%之间为宜。如果经济增速低于7%,在解决就业、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等方面的速度都会变慢,矛盾也会增多。如果多济增长速度超过9%,又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通货膨胀、市场紧张等问题都会接踵而生。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8%左右。
材料二:1998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长期建设国债发行量(单位:亿元人民币)
1998年
1999年
xxxx年
xxxx年
xxxx年
xxxx年
xxxx年
xxxx年
1000
1100
1500
1500
1500
1400
1100
800
注:1998-xxxx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问题,实行具有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带动了社会资金几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平衡。鉴于我国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从xxxx年开始,实行松紧适度的稳健的附政政策,2006年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请指出我国财政收入的构成,结合材科说明国家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稳xxxx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稍快一些,由此带来通货膨胀等一些负面影响。材料二反映自1998年以来,我国发行国债经历了由积极到相对规模缩小的趋势,反映出我国财政政策由积极到稳健的转变。
(2)①我国的财政收入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②国家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属于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国家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加财政收入。③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附加:
材料一:2006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中央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总收入1927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中央财政总支出222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9.7%。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950亿元,比xxxx年预算减少50亿元。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5423.38亿元,增长12%;全国财政支出38373.38亿元,增长13.8%。
材料二: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优先支持农村建设、科教文卫、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点项目建设。其中,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85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科技支出安排7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将达到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安排扶贫开发资金137亿元,比上年增加7亿元;为加强基层政法机关建设,安排贫困地区公检法司专项支出5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3%;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安排国防支出280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结合所学经济常识回答:
(1)什么是财政?财政预算包括哪几个方面?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我国财政的重要作用的?
17.解析:
答案:(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2分)财政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1分)
(2)①中央财政优先支持农村建设、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200亿元,体现了财政具有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②年中央财政支持科教文卫事业,科技支出安排716.04亿元,体现了财政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③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就业再就业支出1859.82亿元,安排扶贫开发资金137亿元,体现了财政具有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④安排贫困地区公检法司专项支出59.3亿元,安排国防支出2807.29亿元,体现了财政具有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每点3分,共12分)
七、时政阅读与思考
八、疑点反馈
(通过本课的复习,你还有哪些没有搞懂的知识点?请记录下来。)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