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五代、辽、宋、夏、金、元(历史)教学设计

日期:2017-06-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文章来源www.jsfw8.com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本单元包括五代十国(不作考试要求)、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汗国、元朝的历史,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最主要的特征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政治特征: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辽、夏、金先后同北宋、两宋对峙。元朝统一全国,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到南宋时,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都超过了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伴随着民族融合,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
民族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一度频繁,但均通过和议维持了和平局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外交特征(不作考试要求):主动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和交流。
文化特征: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并开始运用于军事和生活领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及传播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宋词、宋话本、元曲等市民文学兴起,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特点。
【考点清单】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
【解析】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科举制的发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应突出掌握其统一战略,明确北宋只是实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局部统一;对"中央集权的强化"应分类掌握其集权措施并辩证认识其集权影响;对"科举制的发展"应突出在中央集权强化背景下的新措施。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2008、xxxx年新增考点)与王安石变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庆历新政,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应分土地、农民、内冗、外肋四类掌握并分析其根源;对"庆历新政"应突出其中心措施,分析新政内容的现实意义;对"王安石变法"应分类掌握其内容,概括成效、败因和性质。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
【解析】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应突出契丹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蕃汉分治制度;对"宋辽的和战"应着重分析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影响;对"西夏的建立"应注意西夏仿唐宋王朝建立的相关制度;对"宋夏的和战"应明确宋夏双方的相互妥协。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1)金的建立;(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解析】金的建立、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金的建立"应着重掌握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对"辽和北宋的灭亡"主要掌握辽的策略及"靖康之变"的原因;对"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要突出岳飞的抗金策略及岳飞的治军特色;对"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则要注意"绍兴和议"的内容及金的迁都。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兴起(2008、xxxx年新增考点);(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2008、xxxx年新增考点);(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
【解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元朝的灭亡,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蒙古的兴起"应突出蒙古政权的建立和对外征战;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应注意元朝的建立、定都和文天祥抗元的全面分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强调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中央政府开始管辖西藏地区;对"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应突出中央机构设置和主要行省的分布;对"元朝的灭亡"应着重分析原因。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2008、xxxx年新增考点);(3)文学。
【解析】科学技术、理学、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史学,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科学技术"主要围绕三大发明和两位科学家展开;对"理学"要强调其思想来源和实质;对"史学"要突出司马光的贡献并纵向掌握以前的历史着作;对"文学"应分析宋词、宋话本和元曲繁荣的社会原因,突出掌握其主要代表人物。
【知识梳理】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全国统一。北宋从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科举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改革。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
1.北宋建立
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都城(东京)方式(兵变)
2.局部统一
(1)战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原因:南方军队弱但经济富裕;北方军队强但经济贫瘠。先削平南方政权较容易并可积累国力,为消灭北汉打基础。
(2)北宋只完成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979年)
因为北方有辽(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几个并立政权(西夏1038年才建立)。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
改变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2.措施:
(1)集中军权:
解权削权留虚名;禁军统领一分三;将帅枢密相牵制;实行更戍防专权;精壮士兵入禁军;禁军半数卫京师。
(2)集中行政权:
中央:宰相职权一分三(类似隋唐)--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地方:知州通判相牵制(通判管监察)
(3)集中财权、司法权:
转运(使)地方赋税;死刑中央复核(秋后问斩)。
3.评价:
(1)积极:铲除割据基础,维护统一安定,有利经济发展。
(2)消极: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祸根。
(积贫:财政负担沉重;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三)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
(1)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2)殿试成为定制
(3)进士科最主要(4)实行糊名防弊(5)录取名额大增
2.作用:
(1)积极: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学而优则仕),扩大了北宋政权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消极:科举制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文化手段,必然出现官吏冗杂的局面。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危机的表现: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3)冗官、冗兵、冗费(分化事权、养兵防乱、岁币负担-破财免灾)。
(4)辽、西夏的威胁。
2.危机的后果:
这些危机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激化的结果,形成了北宋统治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庆历新政(试点)
1.开始:宋仁宋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2.内容:
(1)整

文章来源www.jsfw8.com 文章来源www.jsfw8.com
顿吏治(考核、限制、保举、精简);(2)减负诚信(减徭役、肃政令)。
3.结果: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阻挠而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展开)
1.开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内容:
(1)理财措施:青苗、募役、农田水,方田均税、市易法。
(2)军事措施:保甲法(兵农合一,似府兵制);将兵法(似募兵制)。
(3)教育措施:
①改革科举(专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为儒经,成绩优秀直受官)。
意义: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或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3.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农业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扭转积贫积弱。
4.败因:
(1)用人不当,危害百姓(转嫁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主要)(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3)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如司马光)。
5.意义:
(1)性质: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精神: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民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由于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东北)
1.契丹兴起(鲜卑族的一支)
(1)原居地:辽河上游。
(2)社会生活变化:游牧渔猎--部分农耕。
原因:汉族农民北迁,带去先进技术(种植、织布、建房)。
2.契丹政权建立
(1)条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2)建立:916年,阿保机,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
3."蕃汉分治"制度
(1)内容:辽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渤海人:唐朝的粟末靺鞨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2)原因: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发展水平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和生活方式不同。
(3)实质:这是一种民族分治(联系唐太宗时对东突厥)制度,但本质上是阶级统治。
(4)作用:这是对农耕文明的肯定与保护,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1)目的:北宋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
(2)经过:两次征辽都失败。
(3)结果:北宋由进攻转为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
2.澶渊之盟(1005年)
(1)背景: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辽方提出议和要求。
(2)内容:宋给岁币辽撤兵,约为兄弟各守边。
(3)影响:
①有利:对峙局面形成;基本维持和平;双方往来不断;促进民族融合。
②不利:加剧财政困难,加重百姓负担。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西北)
1.西夏的建立(羌族的一支)
居住地(陕甘宁一带)生活(游牧)时间(1038年)人物(元昊)都城(兴庆)(银川)
2.西夏的制度
制度仿唐宋;文字仿汉字;民族分治(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
3.宋夏和战
(1)多年战争:元昊请求讲和。
(2)宋夏和议(1044年)
①内容:取消帝号对宋称臣;送夏岁币重开边贸(摆阔气图虚名,以钱物化干戈)。
②作用:基本维持和平,民族融合加强。
归纳:辽、夏政权相似之处
①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②都仿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
③都有自己的文字④都实行民族分治
⑤都与北宋先战后和⑥都从北宋得到经济实惠("岁币")
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北宋中后期逐渐强盛并统一女真各部。
2.女真抗辽初步胜利
性质:正义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3.金朝建立
时间-1115年;人物-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黑龙江阿城)。
4.猛安谋克制
(1)名称:猛安意为百夫长;谋克意为千夫长。
(2)性质:"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5.女真族的封建化
夺取土地,役使汉人耕种,谋克户成为地主,采有封建生产剥削方式,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二)辽和北宋灭亡
1.金与北宋联合灭辽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
2.金灭北宋1127年
(1)标志:"靖康之变"(金军攻破开封,北宋徽宗和钦宗被俘)"靖康耻,犹未雪"。
(2)北宋灭亡原因:
客观原因:金军的强大。
主观原因:北宋统治集团腐朽不堪。表现为:
①金、宋联合攻辽,策略失误(兔死狐悲);
②投降派葬送抗金成果;
③宋徽宗没有抵抗决心(慌忙传位,父子同被俘)。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时间-1127年人物-赵构都城:应天府(河南商丘)-临安(浙江杭州)
2.北方义军抗金太行山八字军
南宋初期,王彦在太行山区创建的抗金武装。因其将士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后改编为南宋正规军,曾在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
3.岳飞抗金
(1)方针:连结河朔(团结黄河以北的义军)。
(2)胜利:"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成为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取得郾城大捷,乘胜进逼开封,金军准备撤退。
(3)岳飞遇害:宋高宗和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命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罪名把他杀害。
(4)取胜原因:
①抗金正义,人民拥护(根本);②"岳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
③其他抗金将领的配合(如韩世忠);④北方义军的支持。
(5)评价岳飞
①抗金斗争维护了人民利益,应肯定;
②岳飞有"愚忠"思想(镇压钟相、杨幺起义;班师回朝),应否定;
③岳飞文武双全的个人素质和严明治军的带兵风格,应发扬。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1)具体对象不同:"蕃汉分治"是在少数民族政权下进行的,是对境内不同民族实行的不同政策;一国两制是在独立的国家主权之下,对不同制度地区实行的国策。
(2)实施原因不同:"蕃汉分治"因为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主要解决境内不同民族地区的管理问题;一国两制主要根据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等因素制定的国策。
(3)影响不同:"蕃汉分治"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一国两制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类似争端提供了借鉴。
(4)性质不同:"蕃汉分治"处于封建社会,带有封建性;一国两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7.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不同点:
(1)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下,郡、县是中央政府的下属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下,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

文章来源www.jsfw8.com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以上《五代、辽、宋、夏、金、元(历史)教学设计》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五代、辽、宋、夏、金、元(历史)教学设计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五代、辽、宋、夏、金、元(历史)教学设计》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