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指导
思想1.1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自信息技术上世纪末大普及、大飞跃以来,人们所勾画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已勿庸置疑,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面对数字化信息约两年翻一番的速度,有专家指出:“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综合处理信息的方法,即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1.2改变
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
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需要的知识点清单)。(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3)利用、
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途径。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索,尝试应用新技术、新教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符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
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同时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背景分析
2.1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一节在教材中主要讲述了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简述了环境污染,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但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环境保护”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将这节课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放的网络资源不仅会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
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2.2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生态平衡”一课时,学生对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其危害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我校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为本节课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2.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危害及原因。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
(2)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4教学方法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资源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自主学习。
3教学程序设计(见附表)
附表
步骤
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第
一
步
创设情景
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环保知识库”;
2引导学生访问互联网上相应的环保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环保知识库”
上网浏览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景;
中国环境保护网http://www.jsfw8.com
绿色世界http://greenworld.jsfw8.com
绿色未来http://go8.jsfw8.com
碧水蓝天http://tuohoo.jsfw8.com
网上科学馆http://www.jsfw8.com
……
确定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的子课题:
1.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危害及原因;
2.身边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3.应用网络信息,设计解决环境问题的
方案;
4.据网络信息,预测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
1.分成4个学习小组;
2.围绕课题,学生自己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讨的若干问题作为每个学习小组的子课题
自主探究
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上网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1在信息技术上,指导学生如何上网、搜索、下载及保存文件;
2在学生筛选、归纳、整理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
以小组为单位
1收集信息:搜集与子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或打印出来;
2处理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将知识内化
第
二
步
交流协作
1作为其中
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导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在交流中,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怎样看待治理与发展?
2)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网页,在学生发言时,进行切换,供全体学生交流
各小组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景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分享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并学会应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外显化。在讨论交流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1组:就目前全球存在的10大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2组:就身边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如哈尔滨冬天撒盐化雪的问题;秋天焚烧树叶的问题;光污染、交通污染、废旧电池污染等问题。并通过网上学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组:就居住环境附近的信誉沟污染问题,向大家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说明了信誉沟的污染现状、污染源,并设计了一个治理方案,还提出倡议,倡导农民子弟动员家长在种植农作物时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4组:根据在网上看到的大量环保信息,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1)未来环境越来越好;(2)未来环境越来越糟。引发争论,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
自我评价
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归纳总结成板书(屏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
4教学体会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4.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
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且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本节课就融入了化学、地理、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4.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强化个性学习
网络的魅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学习,并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归纳、总结、分析、表述、应用等多种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的思考,学习的动机、效率及学习的愉悦感均得到增强。并从班级教学向小组教学转变,改变了以前那种全体学生都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4.3改变知识传播渠道,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
以往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教材、教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开放的互联网,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这也为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这样的课乐意上、喜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