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教材的第28页至36页),本节主要讲的是信息获取的途径问题,非数字化信息转换为数字化信息的方法。
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以及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已经感受到网上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知识水平的相互差距也已逐渐地拉近,对网上信息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掌握获取信息的多面性,了解非数字化信息转换为数字化信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根据需要来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获取的多面性,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重点难点: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获取信息的多面性。
课程标准: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媒体:网络教室(能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机房)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式(巧设问题引导)
教学类型:新授课型
教学设计:
1、思路设计:本小节的内容涉及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所以主要以问题引导,以活动途径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引导问题设计:(问题1)信息的来源有哪些方法?(目的:让学生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问题2)如何获取信息?(目的:让学生了解信息获取的多面性);(问题3)信息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示的?(让学生发解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由问题“同学们知道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吗?”为切入点,说出他知道这个信息途径,从而引出信息来源的多样,引出新课。
2、获取信息的渠道
(1)设问:你是如何获取在关奥运会信息的?
活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总结出获取奥运会信息的途径。
(2)设问:你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相关的信息获取技能与方法获取有关奥运会信息的?
活动:分小组讨论完成归纳出对信息技术的方法。
评价:每位学生在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或互评,并将结果记录。
(3)引用教材
一般来说,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类:
1)直接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器官直接与事物接触,使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印象,从而认识事物。
2)间接获取信息:A)通过人与人的沟通获取信息;B)通过查阅书籍和报刊等资料来获取信息;C)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信息;D)通过影视资料获取信息;E)通过电子读物获取信息;F)利用数字设备获取信息;G)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活动:完成教材表2-1-1
3、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1)设问: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信息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呢?
活动:分组讨论各自所撑握的所知道的信息是以表现形式,归纳总结出其类型。
评价:每位学生在讨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或互评,并将结果记录。
(2)教材引用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A)文本信息的表示;B)声音信息的表示;C)图像信息的表示;E)视频信息的表示。
活动:每位学生根据信息的不同类型,从网上分别找到1~2个文件来,并试着进行各类文件之间的格式互化。并了解每个文件的储空间的大小。
4、小结
活动:学生之间对所学内容及操作方法进行交流,相互进行评论。解决学生间交流时老师对疑难问题进行引导帮助解决。
5、课后实践
(1)利用计算机中的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和媒体制播放软件等工具打开一些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文件。简略说明这些不同的文件格式有些什么特点?
(2)计算用44.1KHz采样,16位量化,录制1秒钟的双声道声音,在非压缩情况下其波形文件所需的存储空间。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一教案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