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针对障碍与困难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只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只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工具,从而使得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自从xxxx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接踵而来。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到整合教学,几乎所有培训的设计不是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系统化考虑出发,而只是针对缺什么补什么,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为了切实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教学,改进学习,提升学科学习效果,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出发,设计系统化的完整培训。在设计培训之前,要全面考查和分析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同时要与学校负责人一起研讨确定培训的计划和设计,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分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不同层级的培训对应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个系列的培训内容要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1.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是增强教师有效整合的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信息技术技能本身而言,按照技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可以分成基础、中级和高级培训。另一个维度则是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层、骨干层和普及层三个层次。领导层的培训重点是:在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培训;对于骨干层的培训考虑到骨干教师已经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应进一步深入掌握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能力;针对普及层的教师则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教学法培训。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并不能为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法培训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培训指向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教师们通过培训,要明确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有效管理学生学习过程。作为教学法的培训者,不仅仅要具备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方法应用的相关因素与信息技术的管理联系起来。
3.整合培训。在这一层次的培训内容中要从具体学科出发,提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案例和经验。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有效整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整合培训内容不能过于笼统,需要体现出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效整合的差异性。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师而言,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应该怎样引入才能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体育和音乐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体现等问题,在这一层次的培训中都要得到解决。同时,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教学的预先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
4.持续的自我提升。除了以上层次的外在培训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与有效整合教学素养的不断自我提升是系统培训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其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外在培训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内因)起作用。在学校层面,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层面,如何构建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学习共同体是系统培训要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即当不再提供外在培训时,教师们依然能够不断寻找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支持性环境的整体构建
能够让教师们真正愿意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活动,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支持。而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的创设,需要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不懈努力。
1.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硬件设备作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教师们能够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的支持性物理环境;软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则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重要条件。所谓最优化配置,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获得性,便于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因需而用。对于学校资源的配置,要在前期进行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调查,做出学校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案。这个配置方案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硬件设备搭配合理,功能齐全,软件资源要坚持适用性;二是硬件的兼容性较好,可供随时升级更新,软件资源要注重开放性;三是注重从学校整体出发,全方位考虑设备和资源的可用、易用性,功能发挥的广泛性;四是精简节约,同时注重考虑产品售后的长期维护和其他相关服务;最后要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设备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充分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2.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技术问题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一大障碍,如果区县甚至学校能够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才会对应用信息技术产生安全感。一方面,要打好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以面对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一些小状况时能迅速反应。另一方面,要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这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技术支持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界定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职责并科学、合理地考核与评价,使他们能够安心和敬业地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是学校领导应该明确的问题。技术支持人员应该对于所有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状况有一个实时的监控体系,及时掌握教室内技术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借助区县的力量,建议区县成立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建立起一套针对学校各种技术问题的迅速反应体系。
3.提供行政支持。要营造教师探索有效整合的环境和氛围,校长的理念及行政上的支持是重要因素。在大多数成功学校群体内,学校领导对于改革都比较合作和支持,愿意承担责任,同时采用民主参与式决策。在他们眼中,鼓励教师中的先行者比较重要。让
一部分先行探索,之后带动其他教师逐渐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有效整合发展。在这样的学校内,教职工的士气都比较高涨,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都比较兴奋,愿意与别人分享经验。其次是要建立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是,要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适用性、有效性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引导有效整合;二是,要建立集体研讨评课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研讨,提出有效整合中的问题;针对困惑与问题,学校要为教师们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4.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们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论坛,获取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的支持。通过这种形式,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也使得教师从同行的鼓励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四)注重技术和文化发展对有效整合的影响
信息技术总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文化也随之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有效整合是否一定要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是否存在能够取代教师智慧的信息技术,都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正如文中所提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教师们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要继续追踪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原则,才能逐渐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