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思考】
1.教材分析:
例2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同一个问题,提出几个不同的假设,采用几种不同的形式,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例2的问题情境是42人正好坐满10只船,求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这个问题的题意并不复杂,学生能够理解。但是,解法不容易想到,一般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派不上用场。教材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不要求说出解题思路和算法,而是鼓励他们从已经学过的列表、画图、枚举、假设和转化策略里自主选择解题方法。正像“辣椒”卡通的画图、“萝卜”卡通的列举、“番茄”卡通的假设那样,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选择,班集体里就会呈现策略多样化。
无论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大船和小船一共10只是不能改变的。“辣椒”卡通画了10只大船,每只船上的5个圆表示坐5人,这些船上一共可以坐50人,比实际多了8人。于是,从一只船上去掉2人,把这只大船换成小船;又从另一只船上去掉2人,也用小船替换大船……像这样替换4次,6只大船和4只小船一共乘42人,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萝卜”卡通的想法是,租船方案可能是1只小船和9只大船、2只小船和8只大船……哪一种方案刚好坐42人,就是问题的答案。于是把各种租船可能,有次序地列举在一张表格里,分别计算每一种方案坐的人数,与42人比对,逐渐找到问题的答案。“番茄”卡通假设大船和小船都是5只,算出这些船一共可以坐40人,而40人比全班人数少2人,于是想办法调整大、小船的只数。只要学生有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班级里一定会有更多的解题形式、更多的假设与验证。
提出的假设(或猜想)必须检验,看10只船上是不是正好坐42人。提出的第一个假设往往不是问题的答案,船上的总人数不是比42人多,就是比42人少,需要调整大、小船的只数。教材把替换留给学生进行,一方面培养检验假设的意识,另一方面体会替换的方向与方法。如果10只船上的总人数比42人多,表明大船多了、小船少了,要用小船替换大船;如果10只船上的总人数比42人少,表明大船少了、小船多了,要用大船替换小船。替换时,可以一只一只地调整,用1只小船替换1只大船,或者用1只大船替换1只小船,并且及时检验,逐步逼近正确的结果。也可以一下子用2只或几只小船(大船)替换2只或几只大船(小船),加快调整的速度。如果假设的大、小船上乘坐的人数接近42人,可以一只一只地调整;如果假设的船上人数与42人相差较大,可以每几只一调。
解答例2采用的策略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多样性表现为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人画图、有人列表,有人枚举、有人猜想……都能形成思路;灵活性表现为可以有不同的假设起点,就像假设10只大船、假设1只小船和9只大船、假设5只小船和5只大船……还可以提出其他的假设,都能通过适当的调整得到正确的结果。综合性表现为解题以假设策略为主,还需要其他策略的配合。把假设策略用画图形式表现,便于直观地进行调整;把假设策略用列表形式表现,能看清检验与调整的过程,更便于寻找正确答案。例2没有列式计算,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解决问题未必都要列式计算,画图和列表也是解题的方法和形式。教学应该鼓励解题形式多样,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二是解答这道题的算式比较难列,算式蕴含的算理比较复杂。如果列式计算,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困难,还会削弱替换活动,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计前思:
例2的原型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在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了这一教学内容,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列表与假设举例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其中,第一种方法是画图法,第二种方法是常规的逐一列举法,第三种是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折中列举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一一列举等各种方法。但我觉得,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假设、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