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参与了单位组织的说课比赛评选工作,倾听了三十六位同行的说课。很欣慰地看到,绝大多数老师理解了说课的内涵并能驾驭,能够通过“说”,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法学法的选择以及对教学环节的调控,有的老师还大胆采用了“变式”说课,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客观地说,“提高培训者对中小学教材的研究能力,提高培训者的综合素养”的目标基本实现。
介于是自己“家里”的比赛,那么关起门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1.对说课的定位把握不准
说到定位,无独有偶,曾经有一位朋友要参加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拿着一篇说课稿过来找我,说是让我帮忙润色修改一下。我瞟过几眼后坦言:没有修改的价值,因为,这根本不是说课,而是备课。
来看看说课的定义: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可见,说课不是备课、不是上课,也不等同于现在不少场合采用的“无生授课”。
我们来看看三者的异同。
三者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两个主要的相同点。
内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