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几节青年教师的课,发现有老师存在备课看教案,不看教参的情况。与老师沟通时,指出了备课时要看教参,要重视教参。
回想起自己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是非常依赖教案,拿着教案书,别人怎么设计,自己就怎么上,有的时候一节课是把好多优秀教案拼凑在一起。直到后来有一次上公开课,试讲的时候,自认为**众家之长做出的教学设计一定会在课堂上取得好效果。谁知道一节数学课下来,汗已经湿透了衣背,课堂上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现象。一节课上得是一塌糊涂,课后,学校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我评课:“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一句话问得我无言以对,是啊,为什么这样设计呢?这是别人的设计,我直接照搬过来了,没有考虑原因呀。“还有这个地方,你为什么这样组织语言呢?总结的语言这么长,学生能记住吗?你看,教参上写得这么清楚、这么简练,你为什么不用呢?”一看教参,我顿时羞愧地无地自容,是啊,教参上的语言比我总结的语言简练准确得多,我怎么不用呢?那是因为我自己根本就没有看教参,怎么会看到这么好的总结呢?
还有一次领导听课,讲完例题后,我处理了几个练习题,其中一个,我直接让学生尝试计算,结果又几乎是“全军覆没”。课后领导给我评课是问我:“这个练习题,教参上专门提示说有难度,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题意、谈论算法、然后再尝试计算,你怎么能够让学生直接计算呢?这样错误率当然就高了。”
从这两件事情以后,我就改变了自己以往的备课习惯,我不再看别人设计的教案了,而是转为钻研教师参考书,从参考书中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用意,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后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对教师用书的钻研,注重对自己学生学情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