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形成》听课反思
在科学园小学听了张骏老师的《四季的形成》一课,感触颇深,整堂课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锻炼,并且对实验器材的改良也是独具匠心,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
导入从现象开始,这也符合一般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的探究问题都是从现象开始的,于是,张老师先给出昼夜交替现象图片,地球自转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因此知道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转,这时候又展出四季交替的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四季的形成。
问题提出来之后下一步应该是作出猜测,这也是根据现象和已有知识思维的一个过程,所以张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四季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大部分都想到与地球公转有关,于是张老师和一名学生一起,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了一下地球公转,让学生拿着地球绕着张老师手中的手电筒(模拟太阳)转,学生却发现并不能灯光在地球上的光照并没有明显变化,而且始终在某些位置,这时候就有了思维上的矛盾,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还有哪些方面原因没想到。这时候又有学生说,从课外书籍上知道地球公转时,离太阳的距离不一样的,学生自然认为夏季炎热,因此地球距离太阳近,冬季寒冷地球距离太阳远。但张老师这时候又再次给学生“泼了一回冷水”,给出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夏季时候地球处在远日点,离太阳远,而冬季时候地球却处在近日点,离太阳近。就这样,在每一次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自己寻找哪里出的问题,一步步引导他们思考,学生如果遇到瓶颈时,老师再给出指导提示,比如,给出一天之内气温变化图和影子长度变化图,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联系:气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