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报名参加理解课堂以来都快一个月了,今天终于结束了,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可以踏踏实实睡一觉了。准备了大半个月,讲完之后还是觉得漏洞百出,有待改进之出颇多。
工作已经大半个学期,每次的理解课堂都按时去听,然后参与评课研讨,自己觉得已经领悟了理解课堂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只有当自己认真实践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的所在。今天讲的是《抗日战争》,选题的时候是师父给的建议,因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比较具有意义。前段时间师父和栗老师去参加太原的历史年会刚好也有一名初中历史老师讲过,听说他是从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抗战小故事和小人物讲起,更加触动人心。这一课看起来稀疏平常,可是真正要讲的好确实比较难,下面我主要来谈一下问题所在。
听了各位同事前辈和领导的建议,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自学稿的制作上就暴露了出来,主要是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忽略了学生是主体。而且在用词方面含糊不清,例如我使用了了解掌握什么什么的相关知识,用词不恰当,会导致学生分不清是要求了解还是要掌握。学习目标不仅是学生的目标,更是老师上课的一个方向指南,每一步的进行都是围绕学习目标而言的。其次,就是自学检测部分设计的不是很合理,有些探究性的题目应该放到新知探究一栏,自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学就能完成,不宜难度太高。第三,新知探究一栏所要探究的问题应该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知识,这样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合作探究设计的问题存在争议,最好作为课下思考讨论的一个问题,不做重点内容讲述。第四,在板书方面,采用框架式的板书比较传统,新颖性不够,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板书,让重点更突出。第五,由于本课的内容容量大,老师讲述的内容过于多,师生的互动不够完美,应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回答的时间与机会,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反思怎样才能把非重点给简单化,让重点突出明确。在讲解本课的重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一大半,所以导致时间分配不合理,最后的小结部分没有做好仓促结尾。最后要说的就是个人自身素质问题,在课堂语言方面应更加锤炼,不要过多的使用口语,使语言更加简明扼要,更能打动人心。
每一次的历练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要积极踊跃不放过成长锻炼的机会,也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懈怠。历史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求具备一定的史学素养,同时也不能忽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要有浓厚的历史味儿。在自身素质方面也要加强锻炼,这个需要暗下功夫完全靠自己的努力。
路还很长,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愿自己能远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