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光明媚的五月,我和同事一行十八人来到了桂子飘香的杭州。在观赏美丽春色的同时,也不忘聆听众多大家的课堂,可谓是既赏景又学习,惬意至极。
在众多的课堂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窦桂梅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
早就耳闻窦老师的课生动有趣,但一直没有机会亲自参与,这次总算了解一个心愿。两堂课听下来,有这样的感触:窦老师讲课不但形式活泼,内容也非常地丰满。她讲的《牛郎织女》一课,充分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老师置教学引导于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践行“先学后导”的新程序关系。比如:要求学生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在交流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多达二十多个……接下来的环节,不是由教师正面解答这些质疑,而是继续了“以生为本”的方向,通过小组讨论来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再读再找课文中的相关句子,于是读书在解疑中深化,疑问在读书中解决。整堂课的过程,窦老师语言幽默,引导及时,应变迅速,体现了良好的个人素养。
王老师的课则清新流畅,充分体现了大家风范。他执教的《望月》一课,是赵丽宏笔下一篇优美的现代散文。现场,王老师那娓娓道来,充满诗意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引领,让我深深敬佩!
而王老师和窦老师的教学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拘泥于课本,并艺术地拓展教材。
窦桂梅老师在教授完《牛郎织女》的课程后,还引导学生观察了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本课课文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明白了“神话”这种体裁的写作方式;而王崧舟老师则引领学生逐步发现《望月》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先写江中月,是作者观察所得,代表着现在的月亮之美,有着散文的味道;再写诗中月,那是作者回忆所得,代表着过去的月亮之美,有诗歌的味道;最后写心中月,那是作者想象所得,代表着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
听完这两节课,我深深地被老师的教育智慧折服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展现着文本的包容与博大,实现了文本阅读的广度。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根植于课本,而又不能囿于课本。教学中,老师必须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方式拓展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也正是我所要努力的方向!
美好五月,美丽的西子湖畔,希望来年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