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南京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答辩,匆匆赶到镇江参加特后班培训。下午赶上听李政涛教授的课《“新基础教育”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周园长告诉我,这几天来最高档次的课你赶上了。听了,才知道,课讲得确实叫个好,不愧是教育长江学者的课。
喜欢他做“实”过程的“九步教研”的分享。立足解决某问题的专题性上课,教研小组组长关于问题研究目标、方法、过程、分工、成效及困惑等的专题性报告,执教老师的专题性说课,组内同事的专题性评课,旁观者的提问质疑,团队的回应,集体评课,执教者的二度反思、教学重建。我们也常常组织园本教研,却没有带着问题上课,更没有上课前小组成员把问题当课题研究后的详细报告,没有质疑提出后团队的回应与执教者的二度反思。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可要一试这“九步教研”。
喜欢他做“实”过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十二个细节”的介绍。细节1,合作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并从同桌合作为训练起点。细节2,分工,谁来主持、监督、记录、发言、补充发言……其育人价值是有分工才能有责任、有担当、有成长。细节3,建立“弱者先说、强者概括总结”的规则。细节4,发言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我们”,而不是“我”。细节5,是评价反馈,评的不是发言的个人,是小组合作的力量,且有教师评、学生评、小组互评和自评。细节6,是差异资源,即小组交流、展示、介绍的是有别于别人的信息资源。细节7,是组际互动交流,即第一组发言后,教师要发出指令要求,即第二组要对第一组评价、补充、提问、质疑,而不是报幕式的交流。细节8,板书,教师要以动态生成的板书及时捕捉、提炼小组发言。细节9,学生在倾听基础上以批注或笔记捕捉他人发言信息资源。细节10、11、12,分别要体现年龄段特征、学科知识的特性、预设与生成。听着李教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十二个细节”的介绍时,我想,幼儿园的中大班也可以有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中班末期可以安排两两合作,到大班再进入三人、四人的小组合作学习。记得我模仿过一节特级教师执教的大班社会活动《雨中的蘑菇》,吸引我去模仿的就是活动过程中教师安排的小组合作讨论的策略,每次来了新朋友要求到蘑菇下躲雨时,四个小朋友讨论蚂蚁可能的态度后推出发言人发言。小组合作学习的“十二个细节”在幼儿园其实更适合教师的小组研讨活动。我园每周一次的教学视频研讨,都是分年级组而坐,每组4-5人,完全可以进行上述分工,且在小组交流时要体现差异性、互动性,大组主持人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记录捕捉到、提炼后的发言。
喜欢李教授这样一些观点、论断:
教师应该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提问、质疑、工具、总结、评价等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应该是编网高手,以开放的组织形式促同桌、小组、组际合作等的网状互动,而不应该是一对一单挑的垂钓高手。
常态课养人,结果磨、煮、熬出的公开课炼人。
什么是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