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听了姜威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姜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值得我日后学习借用:
一、情感渲染,激起同情
从课文导入开始,姜老师就渲染一种情境,从与学生的谈话“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在学生充分发言后,姜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姜老师紧紧抓住“可怜”一词,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文章,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
二、自读自悟,体会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姜老师交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如:在学习1~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女孩“可怜”?小女孩的处境是怎样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谈自己的体会,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点拨使学生从寒冷、人情冷漠、无人疼爱等方面,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姜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熟悉文本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来指导朗读。教学中,姜老师采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简笔画板书,新颖别致。
姜老师在板书时,采用简笔画,画出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