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代小学语文教材,字里行间无不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一些"情感型课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为这类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内涵,很难激起学习的内驱力,很难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很多课堂上,教师上得投入动情,可学生却全然是一幅局外人的样子,究竟该如何触及孩子的心灵,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呢?下面就《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情感型课文"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第一次抱母亲》写的是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真实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更表达了一位孝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如何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的母亲,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年龄尚幼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的确不是很容易,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经历,他们依然还处于被精心呵护的阶段,要体会母亲的爱意并要学会对母亲感恩,我认为教师应该要把握好以下三步,让课堂触及孩子的心灵:
一、激情导入,确立情感的基调
根据教材的不同,教师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激情方式导入新课:或创造设问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其境,或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总之,要为学习本篇文章定好情感的基调。
今天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三位教师也有自己的导入方法。
教师A:你认为怎样才是学会了读书?你想当读书高手或高高手吗?
教师B: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师描述母爱后揭示课题,说说读题后的想法。
教师C:我们无数次地被母亲抱过,你的感觉怎样?你有没有抱过母亲呢?可老师的一位朋友却抱了他的母亲。板书课题,齐读。
教师A从学会读书导入,她意在暗示学生不但要将本文读得正确流利,更要读出思想感情,读出作者的心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确是本节课的一个任务,可我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更应该知道拿到一篇新课文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可教师面对这样一个读后可以震撼心灵的课题却花费大量时间讨论"高手"之事,没有在课始激好情,定好文章情感的基调甚是可惜,以至于当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全文后问学生有什么话要说时,学生一直关注的是教师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丝毫没有激起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B让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后揭示课题,学生很快意识到这是写母爱的文章,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但教师应该盛情并茂地、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母亲对我们的爱,以触及孩子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否则以歌激情只是形式而已了。
教师C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无数次被母亲抱的感觉,然后反问:"你抱过自己的母亲吗?"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肯定思绪万千,此时揭示课题,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的期望:这里一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作者为什么会抱母亲呢?抱母亲的感受怎样呢?母亲又有怎么样的感受呢?……我相信此时学生一定会用自己的心灵深情地读好课题,为学习课文定好了情感的基调。
二、走进文本,体悟人物的情感
很多"情感型课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它们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蕴藏着深厚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注重对细节的理解,通过语句的比较、想象、品味等各种方法感悟文中的语言,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与文章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读得动情,才会读出作者的心声。
细读《第一次抱母亲》,不难发现文章里其实隐含着一条很清晰的情感线:感受母爱--回报母爱。教师无须多讲,只要引领学生抓住"母亲总是手拉着我……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让我们放下……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些洋溢着母爱的词句细细品读,学生马上能和作者一样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对子女无私的爱。正因为作者体会到了母亲的艰辛和对自己无私的爱,而自己却连母亲的体重都不知道,所以他才会难过、愧疚,才会突发奇想地要去抱母亲,以表达自己的孝心,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三位教者都能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品读、想象等方法感悟母亲的艰辛,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奉献。但三位教者处理的方法稍有不同。教者A在引领学生深切感受母亲艰辛、伟大的情况下再去感受我的难过和愧疚心情,是水到渠成的,在朗读"妈,我对不起你啊!"时,无须花费口舌,学生就能把作者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了。教者B则是在没感受母亲的艰辛和伟大之前要学生读出作者的"难过和愧疚",就不是很容易了。教者C是在找出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后,再去研读相关的内容,显得有些面面俱到。问题细碎了,教师的话语多了,文章的整体情感性感觉有些被破坏了,学生的心没有始终和作者的心连在一起。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里流了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母子间的亲情就在这一抱中交流着,升华着,也感动地令人热泪盈眶,以"抱母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真的是第一次读到,相信学生也是如此。三位执教者重视对母爱的感悟,对"深深赤子情"似乎忽视了。我想,是否可以在此创设这样一个空白的填补:母亲睡在儿子的怀里,心里默默地对儿子说:"-------------------------------------。"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我望着母亲眼角淌下的泪水,在心里对母亲说:"-----------------------------------------。"创设这样一组母子心灵上的想象对话,可以让学生再次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成为零距离的最亲密接触。相信此时学生从心里涌出的话语是动人的,是感人肺腑的。
三、走出文本,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单单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不够的,毕竟作者所描述的离学生实际很遥远,为了让这份相同的感情走到学生的面前,教师A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母亲的故事说给学生听,学生听着发生在自己老师身上的故事,感受着熟悉的人和事,情感之舟就会驶向自己的心灵港湾。如果此时给予学生静思的时间,给予他们表达的舞台,交流自己与母亲难忘的事儿,由文本进入自己,学生一定会情动而辞发。"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当学生还沉浸在深深母子情中时,教师C适时出示这首歌颂母爱的小诗让学生诵读,并让学生说说回家后最想为母亲做的一件事情,学生感情的闸门再一次被打开,从他们深情的诵读中和迫不及待的神情中看出,他们学会了要体会母亲的爱意,学会了要对母亲感恩。
总之,一节"情感型阅读课"应该从导入新课到生字新词的教学,从语言文字的感悟到感情朗读,从走进作者的内心到自己的倾诉,一定要紧紧抓住情感的主题,让课堂触及孩子的心灵,这样的情感型课文才会上得余音缭绕,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