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2
专题复习十一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其中中央代表人物是奕忻,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2、从“自强”到“求富”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钢铁工业)、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3、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对洋务运动失败的认识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就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从内容上分析,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只限于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5、洋务运动中和现在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同结果谈谈认识。
洋务运动企图单纯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而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对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并且我们拥有着生命力旺盛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使我们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危机
(2)序幕:1895年4月“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3)过程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工商业。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5)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尽管变法失败后绝大部分新政诏令被废除,但也有些保留下来,如唯一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3、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不得不进行一些政策和政治体制的调整。
4、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6)对“百日维新”的认识
“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革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7)失败的原因
没有依靠和充分的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限于上层;维新派手无实权,所依靠的皇帝光绪帝也只是傀儡;袁世凯的出卖;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8)戊戌变法失败的认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不过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的富强,就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专题复习十一五四爱国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黑暗政治的必然结果
(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xxx
(4)口号或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中贼曹汝霖”、“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5)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6)主力及地点的变化:前期主力是学生,地点在北京;后期主力是工人,地点是上海。
(7)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避免曹汝霖等卖中共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8)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题
材料一:5月3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在报上发表,全国激情激昂,人们的悲愤再也不能抑止下去------5月4日下午一时,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等十四个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示威xxx-----
材料二: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青春做伴,激情飞扬,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又有15名优秀青年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们中有志愿到西部支教的自愿者,有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锐意进取的青年企业家。
请回答:
(1)xxxx年是五四运动多少周年纪念?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外交失败”是怎么回事?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
答:xxxx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88周年纪念日,1919,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了拒绝,并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材料二中提到的15名优秀青年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岗位,却在同唱一首青春之歌。这就是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五四精神,请你说出一直被中国青年传承和发展的五四精神是什么?
答: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3)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是一直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请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青年一代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一要勤于学习,发扬五四先驱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二要善于创新,只有不断创造不断开拓,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三是甘于奉献,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4)五四精神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青少年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答:爱国主义是青年运动的旗帜,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就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专题复习十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xxx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2)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反映了红军顽强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顽强的斗争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英雄主义精神)
(3)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
(4)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一部永恒的史诗。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
答: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的精神等
(5)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精神有何现实意义?答:略
(6)长征精神的含义及我们要学习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答: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反映了红军顽强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顽强的斗争精神。
我们要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我们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专题复习十四西安事变
(1)背景:A、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D、蒋介石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亲自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2)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3)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4)发动者:张学良(东北军将领)、杨虎城(十七路军将领)
(5)过程:
张、杨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6)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
(7)意义:
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现实意义: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或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用以解决台湾问题,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党派的利益。
专题复习十五人民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军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具有进步性、正义性,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例如: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华北地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群众忍饥挨饿献粮献物,舍生忘死运送物资、救护伤员。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证实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2)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政治上对人民进行压迫,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剥削和搜刮。对外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是xxx、落后的政权。
(3)国民党发动中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
(4)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及国民党指挥失当等。
专题复习十六十一届三中全会
A、对内改革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xxx,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创造了“包产到户”这样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2年以后,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农村。
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人民公社挂上了乡人民政府的牌子。从1958年以来延续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在改革大潮中逐步走向结束。
①主要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其收成在完成了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②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空前地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③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解放初的小农土地私有制都是有区别的:
其一,所有制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坚持土地公有制,农户承包的只是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并不是所有权,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并且承包是有期限的,承包到期时不排除再分配土地经营权的可能性。这就与解放前地主土地私有权和解放初小农土地私有制具有本质区别。
其二,分配方式不同: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农户收成要交足国家的农业税,留足集体的留成,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这样就保证了集体经济的存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而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小农土地私有制都没有集体留成这一项,没有集体经济的存在,因而也不可能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再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因为在国家农业税和集体留成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农户自己支配收成的多少就和劳动投入程度和劳动产量多少直接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与地主经济的封建剥削分配形式、地主不劳而获有着根本区别。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
方式
土地所有制
意义
1950-1952年底
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1953-1956年
通过三大改造
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集体所有制)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1958年
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搞“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土地集体所有制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虽然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辛勤劳动,但是,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泛滥开来,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现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承包使用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空前地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化体制。
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先进典型。
(指南):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造)
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率。
4、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北师大):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人们在劳动就业观念上逐步告别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为了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精心编织起社会安全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建立。
5、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6、针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证明,对内改革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B、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都在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建立经济特区有何作用?
建立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建立经济特区,是为了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并进而促进了经济特区(5个)-----沿海开放城市(14个: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沿海经济开放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大跨越。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信上丰富了我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何区别?
在打破封闭、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上是一致的,在一些具体的开放形式也有相似之处,但近代的开放与现代的开放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是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而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二是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而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三是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而现代开放则使中国逐渐走向富强。
4、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而旧中国的“开放”则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5、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
我们要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自己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