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考生和老师关注的xxxx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终于问世了,与2008年《考试大纲》相比,可概括为"基本稳定"。
1.命题指导思想不变
"注重考查在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基本延续了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导向,倡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内容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能力要求不变
xxxx年《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仍然是四类,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具体要求共12条,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新课标要求看,高考主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做文章,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考生们要结合2008年高考历史试卷认真研究和领会。
3.考试内容的时序性不变
必考部分将必考内容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打乱,按照"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的顺序排列成三大块,三大块所列专题分别有6个(世界2个、中国4个)、8个(世界5个,中国3个)、12个(世界和中国各6个),沿袭了历史学科"薄古厚今""中外均衡"的命题趋势。选考部分仍按选修的六本书,即六大专题依次排列。
针对新形势下的高考,要增加基础意识、综合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更新传统的学习理念,树立全新的学习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用各种不同的视角观察问题,用扩散式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述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
必考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导读】此考点比较重要,历来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命题重点在中央集权制度。从知识点上看,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从汉代至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演变,明清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内容都是高考备考不可忽视的。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简单题目。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的力量。图中是一个祠堂,是宗族力量的象征,因为祭祖有利于加强宗族的力量。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政治制度的分析、判断能力,属容易题。"齐人""鲁人""楚人"是因西周时实行分封制而得名,这与选项A相对应,但不符合题意。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分封制被彻底废除,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B、D均与题目要求无关。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大臣们的聪明才智,防止决策的失误,最终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项C、D均不符合史实。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导读】此考点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这是与中国的国情相吻合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农不稳。古代的很多经济政策,对今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赋税改革、对外贸易、生产工具的发明和运用等都对今天有一定的启示,备考时应加强对这些内容的把握。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东西互动战略的实施,商业方面内容的考查也显得非常突出。从这一角度而言,应重点把握: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江南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等。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C.晋D.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史实的能力,范围是古代农耕经济,简单题目。北宋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农业生产集中到南方的长江流域。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试题举例】(2008?山东文综卷)
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形式新颖,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已学知识解析新问题的能力,属于较易试题。由课本基础知识可知,①夜市和③瓦子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所拥有的,故含①和③的选项是不符合题意的。②彩瓷作坊和④徽商会馆都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正确答案为D。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导读】此考点非常重要,近年的命题率很高,也是今后高考的重点,要认真复习。其中主要把握:老子在思想上的贡献,孔子思想要全面掌握,各学派思想家的主张、含义、评价等。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节的养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关注这一新的角度。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属容易题。切入点是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主张。解答本题应分析材料,抓住关键词"奉法者",依此判定符合韩非的观点。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宋明理学,简单题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万物皆在我心",主张内心反省,和材料六祖慧能的思想异曲同工。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导读】此考点难度不大,但命题不少,复习时不能掉以轻心。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精神的培养,因此要注意对科技成就的记忆及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特点的分析。关于文学艺术的复习,应注意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B.张旭C.颜真卿D.柳公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属容易题。选项A是东晋的书法家,选项C、D是唐朝的书法家,但其三人均擅长楷书,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因此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选项B也是唐朝的书法家,擅长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这符合题目中杜甫的诗,因此选项B正确。
(3)文学成就
【试题举例】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汉赋主要描述封建王朝的奢华;唐诗、宋词逐渐为中下层文人所作,并开始广泛流传于民间;而明清小说则是适应市民的需要而产生的。故该题选A。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切入点是京剧艺术。解答本题全面掌握"京剧"这一概念。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安徽"三庆"戏班来北京演出,经常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鉴他们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二黄与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后来徽剧又吸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以"皮黄"为主要声腔的京剧。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导读】此考点非常重要。该部分内容无论对探究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还是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当今中国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复习时应关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机构及运作方式、罗马法的形成及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斯巴达的民主传统D.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范围是雅典的民主,简单题目。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这为雅典民主提供了一个地理条件,便于实行直接民主。
(2)罗马法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再认、再现能力,属容易题。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罗马法律的内容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可能享有同等权利,因此③不符合史实。万民法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因此①②④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导读】此考点比较重要,理论含量高,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复习时主要掌握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成就和观点。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属中等题。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倡导民本思想;提出了"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等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针对当时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人们都贪图无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造成社会公德缺失,道德沦丧,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智德合一",倡导民主政治,反对君主权威。依此分析选项A、B、C均是共同之处,选项D符合题意。
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导读】此考点比较重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早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宗教改革应该引起重视。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
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
C.可以显着提升个人的素质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切入点是人文主义思想。解答本题应仔细阅读题干,理解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言论的本质,即"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实际上说明了学习古典可以提升个人素质。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导读】此考点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复习时主要把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比较。高考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创设,要注意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1)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属难度较大题。切入点是近代国际分工出现的原因。解答本题应结合题干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抓住"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等核心内容,注意辨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避免错选。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导读】此考点是近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高考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复习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各国的政体,政体类型主要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制、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和法国的共和制;二是四部重要的宪法或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如《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举例】(2008?江苏卷)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重大历史现象,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题。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德国皇帝拥有巨大权利;英国首相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担任,并对议会负责,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英国议会是权力的核心,掌握立法权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德国议会不拥有任何实权。因此选项B、C、D均是不同点,选项A符合题意。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导读】此考点在以往的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过程中可把重点放在主干内容上,如《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巴黎公社的措施和经验教训等方面。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试题举例】
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D.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C
【解析】从建立新政权、废除旧制度、结束无产阶级遭受的奴役可以看出这个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从结束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可以看出这个政权带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方面,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A项里昂工人起义并没有建立政权,B项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权,D项二月革命后俄国仍参加一战,都不符合题意。
5.近代科学技术
【导读】此考点涉及近代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16-17世纪,近代科技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取得突出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牛顿和他的经典力学;二是19世纪中叶的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三是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成就。复习时应特别注意把握进化论的应用范围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导读】本考点包括的知识内容较多,在高考中多有涉及。复习时一方面把握一条主线和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指以列强五次侵华战争为主线;两个重点,一是列强侵华的史实及罪行,二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典型史实及结果。另一方面掌握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历年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各种题型都有,考查知识和能力并重。复习时应注意从政治文明角度来审视,对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进行正确评价。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辛亥革命,中等难度。材料中"倡民主""旗五色"都说明这情景发生在辛亥革命期间。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范围是五四运动,中等难度。五四运动中,工人成为主力军,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举例】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答案】C
【解析】1937年-1945年是八年抗战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的是全民抗战,故1942年若"逃兵役"则会被"骂为冷血动物"。C项符合题意。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与热点。复习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与世界史联系起来;二是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及其归宿,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历程;三是掌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原因,理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发展的艰难;四是注意本部分内容与政治、思想文化的联系。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试题举例】
1901年-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同时以张謇为首的实业家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3.思想解放的潮流
【导读】本考点主要包括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高考重点之一。从内容上看,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维新派变革政治制度的要求、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演变和评价等都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从命题角度来看,西学东渐的深入和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过程中的思想转变应该是备考的重点。
(1)维新思想
【试题举例】(2008?广东卷)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D.胡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范围是维新思想,简单题目。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在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顽固派攻击他,因为思想太先进了,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康有为的思想又显得落后,沦为保皇派。
(2)新文化运动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D.取得了彻底成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属容易题。切入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的背景,C项明显错误,B、D表述太绝对。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试题举例】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B.1917年C.1920年D.1924年
【答案】C
【解析】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C。
xxxx年与2008年考纲差异
xxxx年考纲内容与2008年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