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小学音乐课童谣游戏评课稿(1)

“小学音乐课童谣游戏评课稿二”这篇音乐学科评课稿由学科吧(xueke8.com)为您编撰,希望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研活动写作时借鉴,并期待各位音乐教师踊跃为我们供稿。该篇评课稿内容如下:
这是一节充满着乡土气息、带有楠溪地方特色的综合音乐课。一首又一首琅琅上口的经典楠溪童谣伴随着《点指斑斑》的童谣游戏在我们面前一一呈现。富有韵律节奏的优美童谣仿若把我们带入到那纯美无暇的儿童世界,让在场的每一个人真正的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体验童真,感受童趣,荡涤心灵。
一、教学环节设计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徐老师抓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节奏入手、方言为突破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游戏贯穿始终,充分利用多媒体、打击乐器及道具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活动通过“听、看—念—奏—玩—编—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模仿声、笑声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潜移默化地激发出来了。让原本对学习方言童谣还觉得有些陌生、艰涩的孩子们一下子被这门谐音押韵,琅琅上口的艺术所打动。在独特的韵味和节奏中,童谣不仅渗透了传统文化、蕴藏着浓浓的家乡情,还集“知识性、情趣性、游戏性”为一体,使孩子们能在玩中学、学中乐,真正使音乐课“活”、“动”了起来。
二、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徐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优美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但是这个“放手”并不是完全放手,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去想象、去创造,而是通过《点指斑斑》的童谣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快乐的“抽”任务。任务的设置也恰倒好处,并不难为学生,而是使学生“跳一跳吃果子”。如黄队的任务是为童谣谱写旋律,乍一看这好象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接受范围,其实不然,徐老师给出了固定节奏和结束音,并且要求只用“1235”四个音谱写旋律,这样既降低了创造的难度,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疏导,适当点拨,并让学生继续作主角,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加强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些老师常常抱怨自己的学生不出彩,那不妨反思一下是否自己的要求太高、让学生怎么跳都够不到那美丽诱人的果子,从而对它失去了希望甚至绝望到不肯再跳?
三、结尾新颖,回味无穷。在红黄蓝三队刚接到任务时,教师宣布:优胜队可以获得神秘大礼,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吊起来了。于是在排练时都各显神通,场面十分红火。分别展示后,根据评价结果,黄队获胜。此时教师神秘地拿出一个“红包”,郑重其事地交到黄队队长的手上。队员们傻了,“老师,“红包”里面是人民币吗?”一个调皮的孩子大胆发问。教师并没有当场点破,而是又卖了一个关子“你猜”。直到欣赏完MTV版的《点指斑斑》影象后,教师这才让学生打开红包,告诉学生里面装的是一个关于童谣知识的网址。聪明的孩子们也心领神会:原来老师是希望我们课后能够继续走进童谣、关注童谣、了解童谣。“红包”的设计一波三折,幽默风趣,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使主题升华,真可谓是独巨匠心啊!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一些个人的想法:
一、对于童谣知识的传授有些被动。本课中出现了三首童谣,以《点指斑斑》为主、《吃穿不用愁》和《汪汪困》为辅,都非常的有代表性,并且都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然而我们也看到:教什么、学什么似乎都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可否由学生课外自己收集一点,再带到课堂中师生共同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一种“信息交融”。教师再适时引导“你还知道或听到过哪些楠溪童谣,能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吗?比一比,哪一小组收集得最多,谁收集的童谣最有趣?”如果学生真的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甚至可以模仿中央台“开心词典”栏目中的王小丫,赋予每个小组两种求助方法,并限制一定的时间:一是求助现场听课老师;二是可以播打场外求助热线,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求助。如此广度地“互动”,我相信:孩子们对这节课一定会更加记忆犹心、印象深刻,朴实无华的童谣艺术也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了。
二、要注重学生的活动面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本节课的学生活动面不是很广,尤其是在使用乐器为童谣伴奏的环节时,参与到活动中的只有四位经过挑选、节奏感较强的同学。其他孩子只能眼巴巴地望洋兴叹。其中一位因为紧张,节奏有些跟不上,不知道是疏忽还是为了抓紧教学过程,老师一句话“让其他同学来帮帮你”就把他换了下去。我注意到:这个男孩带着失落感坐到了自己的位子上,神情沮丧,积极性明显降低。这个孩子的节奏感并不差,在单独练习时他表现得是非常好的,只是在与其他乐器配合时节奏有些跟不上。如果当时老师能耐心地帮帮他,或是请一位小同学帮帮他,他完全有能力与其他乐器配合好的。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其实这一环节,如果能让没有乐器的孩子用手来伴奏,拍手代表“X”,握拳表示“O”,或是让孩子们寻找身边的乐器,如:捻指、搭肩、跺脚等肢体语言,让每个孩子都加入到乐队中,用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3/4的节奏特点,效果可能会更好。
另外,我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小打击乐队在演奏完后就一直留在讲台的一角?于是,在接下来的创遍活动中,其他同学都分小组热火朝天地完成任务去了,他们却无所事事,俨然成了空气,成了旁观者。直到各组展示完毕,教师才临时让他们充当评委的角色。教师无意地遗忘也在无意间剥夺了孩子们的参与权。小打击乐队中有一位女生还会弹钢琴,因此接到为童谣谱写旋律任务的黄队立刻就想到了她,把她拉到自己的小组中帮忙。如果连孩子们都懂得“唯才是用”,那么教师是不是该反思一下?
三、在评价上显得有些薄弱,尤其是学生自评、生生评价方面。本课中更多的是教师点评,并且这种权威性的评价对生生评价造成一种暗示,影响了学生心目中的原本平衡的评价标准。
总之,这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课。对于今后的音乐教学尤其是如何充分挖掘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符合农村学校世界的音乐课程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信息的沟通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探究的地方。
更多音乐评课文章,请访问中国学科吧教师范文频道。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