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弥漫(  ) 霎时(  ) 残骸(  )
2.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⑵……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⑶它们对这道菜吃得(形容非常有滋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是蝉的头骨和胸骨。()
⑷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安静)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3.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4.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小题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5.“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6.请用一个单句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如果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7.读下面一则材料,然后做题:
日本一家四星级饭店,客房里除各种用品外,两张床上还各摆了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上有电脑打印的小纸条一张:
尊敬的客人: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用的。如果您想带上一个回去留作纪念,请到二楼购物中心去买,价格为2800日元。谢谢!
这个纸条一共告诉客人五条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是委婉地暗示给客人的,并没有在纸条中明说。请你列出纸条中传递出的五条信息: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卷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8.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9.四个小层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⑴⑵
⑶⑷
10.本段的中心句是:
11.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12.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13.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是现象,说明是本质。
14.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15.文中⑸⑹两句中“一般”和“常”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二)
⑴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⑶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⑷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⑸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帷幕的一角而已。
16.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起的作用。
17.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中“所有这些”包括哪些?
18.“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一句的作用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用的说明方法。
19.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的特点。
20.如果化石上有裂开的缝隙,可以推断那个时期的特点是。
21.化石有什么作用?
22.末段中加点的“这里”指的是。
(三)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起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23.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24.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25.将“森林”说成“地球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26.第三段划线句中的“近200年间”强调了,“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27.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28.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某年武汉市政府在全体市民中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第三部分:写作
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500以上。
第四单元检测题
1.略 2.弱肉强食;里程碑;津津有味;静谧 3.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4.如:⑴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⑵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5.略 6.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7.⑴用途:这是供你洗浴后穿的衣服⑵要求:这件衣服你不能带走⑶建议:你若想要这种衣服得自己去买⑷地点:二楼购物中心有卖⑸价格:每件价格为2800日元 8.D 9.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10.第⑽句: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1.说明、描写;分类别、打比方 12.B 13.云的形态;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14.第五句;第九句 15.这两个词在句中都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和“经常”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表达得很严密。 16.总领全段 17.和泥沙埋在一起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的动物遗体、北极冻土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 18.过渡;举事例 19.寒武纪:地球上海洋宽广;石炭纪:地球上温暖而潮湿;第四纪:天气寒冷,冰期来临 20.天气干旱 21.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 22.这篇文章 23.第一:雨水多时,森林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水源。第二: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24.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 25.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6.时间之短;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27.如:水土流失;动物家园遭受破坏等。 28.要求有一定的可行性,用语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这一试

    以上《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