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测验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2)一、语文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哂(shěn)笑铿(kēng)锵有力喟(kuì)然沐猴而冠(guàn)B.中(zhòng)意弃甲曳(yè)兵供(gòng)应饿殍(piǎo)载道C.驽(nú)钝一暴(pù)十寒跬(kuǐ)步锲(qiè)而不舍D.跂(qì)望镂(lòu)骨铭心砥砺(lì)孝悌(tì)之义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罪不容诛细大不捐盖棺论定望文生义B.至理名言口干舌躁疾首蹙额两鬓斑白C.望洋兴叹欲壑难填不胜枚举决无仅有D.贻笑大方错落有致独占螯头回天乏力3.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含古今字)的一组()(1)是谁之过与(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9)望洋向若而叹曰(10)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11)少益耆食,和于身也(12)祝曰:“必勿使反。”(1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A.(1)(3)(5)(7)(9)(11)(13)(15)B.(2)(4)(6)(8)(10)(12)(14)(16)C.(1)(2)(3)(4)(6)(7)(10)(11)(12)(13)D.(2)(6)(7)(9)(10)(11)(12)(13)(14)(15)4.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A.劝学(劝勉)跂而望矣(提起脚跟站着)博学(广泛)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闻者彰(清楚)固而近于费(坚固)修文德(德政)虎兕出于柙(兽笼)C.河内凶(荒年)请以战喻(比喻)兵刃既接(已经)王无罪岁(年成)D.秋水时至(时令)旋其面目(掉转)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望洋向若而叹(望着海洋)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④七十者可以食肉⑤或百步而后止⑥非我也,岁也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⑧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⑨今齐地方千里⑩“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C.①②③⑦⑨D.④⑤⑥⑧⑩6.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文言虚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④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天下之美为尽在己A.也矣以而B.矣也而以C.以者然而D.者也以然7.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君将哀而生之乎?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疠,去死肌,杀三虫。8.下列文言语句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当的语句,在说法上有较大不同,我们把这类句子叫文言特殊句式(含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分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等)。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非我也,兵也。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⑦夫晋,何厌之有?⑧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⑨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⑩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A.④⑨/②⑩/⑤/①③⑥⑦⑧B.①⑦/③④⑨/②⑤⑩/⑥⑧C.④⑨/②⑧⑩/⑤/①③⑥⑦D.①⑦/②⑧⑩/③④⑨/⑤⑥9.下列成语典故按其出处排列如下,正确的一项是①五十步笑百步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望洋兴叹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⑥祸起萧墙⑦温故知新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⑨游刃有余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孟子》《庄子》《荀子》A.③⑥⑦⑩①⑤④⑨②⑧B.③⑥⑩②⑤①④⑦⑧⑨C.⑥⑦⑩①③⑤④⑨②⑧D.③⑥⑦②⑤⑩①④⑧⑨10.对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B.《孟子》是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性善”论,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自居,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庄子》《老子》都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庄周、李耳并称为“老庄学派”。D.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当时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学派纷纷出现,在学术思想上各家各派之间有继承,有批判,有发展,从而形成学术繁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何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方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辇过郎署过:拜访。B.良久,召唐,让曰让:责备。C.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外城的城门。D.委任而责成功责:要求。1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父家何在B.乃卒复问唐曰父徙代卒诛李牧C.是以北逐单于D.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是以兵破士北复以为云中守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句中的“饭”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吃饭”的意思。B.“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这种举动表示对将军的尊重和诚挚。C.“为秦所禽灭”句中的“禽”字是通假字,意思就是“擒获”。D.“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这两句话中“以”的用法相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说自己“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运用了夸张的说法,表现了自己渴望得到贤将,抗击匈奴的急切心情。B.为了抗击匈奴,皇帝求贤若渴,因此一点没有计较冯唐的直率的言辞,反而虚心请教冯唐。C.冯唐说自己“不知忌讳”,目的是激怒皇帝,试探君王,迫使君王再次提问,自己则得以借机阐述自己的见解。D.冯唐举了李牧的例子,其目的是教育君王应该如何正确处置君臣关系,这样以后,大臣才能“尽其智能”,击败匈奴。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三、(共18分)15.翻译下面的语句(8分)(1)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3分)译文:(2)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3分)译文:(3)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2分)译文: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注】①《秋词》共两首,此是其一,是刘禹锡被贬朗州进的作品。②排云:冲天。(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么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3分)答:(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答:1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2)对酒当歌,?,去日苦多。(3),俟我于城隅。,搔首踟蹰。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让风儿吹动你的船帆过水笕①“让自己成为他人的一条船”,这话说得很有诗意,既闪烁着中国先哲“仁者爱人”的光辉,又体现西方“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圣人”的宗教精神。如它仅指为人要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我是完全赞同的。②比喻总是蹩脚的,若有人反问,你成为别人的船,驶向别人的彼岸,那你自己的目标怎么达到?事实上,在没任何条件制约的情况下,要求一个人完全不顾个人世俗利益,把舵板打向“我为人人”的一方,本身是违背科学、违背人道的,而且这种偏激必然引起人们对单向度的道德环境的怀疑和反叛。“xxx”至今,我们这个道德大国,出现的众多道德沦丧事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你的船儿,可以搭载他人,但要有自己的舵,要掌握好自己的帆。③当年六祖慧能在长江岸边说的那句享誉千年的判断是否可认同呢?那次经典对话,是由弟子出给慧能的一个难题引起的。慧能主张“心外无物”的顿悟学说,弟子指着江中的无数行船问先生:“江上有多少帆?”如慧能回答“没有”,那弟子会说眼前江上行驶的是什么,如说很多帆,则又与“心外无物”冲突,这本是个“两难”问题。慧能不愧一代宗师,回答精妙绝伦:“江上只有两帆,一写着‘名’,一写着‘利’。”寓意博大精深,弟子心悦诚服。慧能确实说出了当时社会最根本、最有效的驱动因素,看透了社会最“俗”的一面。我们也得承认,这两面帆至今仍在起着作用。④然而,我们决不能成为一个多年前就被慧能认为不屑为伍的俗人。存在并非一定合理。转型社会的现实,只是一种历史的中介,不应成为理想的本身。当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全部倾到世俗行为而不能把它与理想的终极目的保持一定距离时,就会出现现代精神迷失:既不满意混沌日子,又离不开这种日子。那些影视上纯情忘我而在现实中劣行斑斑的双面小丑还少吗?⑤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学会立身的技艺,社会的发展,需致力于科技进步。但这只是一种“工具理性”,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目的,并不由此确定,用现代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话说,是由超越世俗的精神上的“价值理性”决定。它包括了人们常说的良心、良知等道德文化。在这个标准面前,学富五车、闻名于世的教授,去教一个不识字的孩子,如同日月经天一般合理,江河行地一样合情。世人又有谁不愿生活在“教授”这类人周围呢?⑥我们的两张帆,一面应是效力社会的技能,一面应是理想的人生价值,这样就与慧能时代的俗人们拉开距离。如你也在这支船队,或许会听到那动人的天籁之声《星星索》:“风儿啊吹动了我的船帆,船儿啊在海上荡漾,驶向那美丽的地方……”18、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它”的指代义。(6分)(1)、第1自然段:“如它仅指为人要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我是完全赞同的。”答:(2)、第4自然段:“当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全部倾到世俗行为而不能把它与理想的终极目的保持一定距离时……”答:(3)第5自然段:“它包括了人们常说的良心、良知等道德文化。”答:19、(1)第2自然段的“船”和“帆”分别比喻什么?(2)运用这两个比喻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4分)①“船”比喻“帆”比喻②20.第5自然段说:“世人又有谁不愿生活在“教授”这类人周围呢?”(1)其中原因是什么?(2)作者设此例意在阐明什么道理?(4分)答:(1)(2)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船”和“帆”的具体形象,表达了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B.本文以慧能与弟子的经典对话,阐述了“人不应只成为他人的一条船”,而且还应掌握好自己的“帆”的道理。C.作者认为,不应把舵板打向“我为人人”的一方,因为这违背科学和人道,必然导致对道德环境的怀疑和反叛。D.文中的“帆”就是六祖所说的“名利”,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帆”,不要成为六祖所不屑的俗人。E、文章以《星星索》的歌词结束,不但起到首尾呼应、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而且也使文章蕴函诗意,余音袅袅。六、(12分)22、采用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造两个类似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4分)假如,你有一副动人的歌喉,但只会重复别人唱过的歌曲,我绝不会把你赞许;2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条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审工作结束,产生了76个提名作品。颁奖会将参考“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方式,届时揭晓32个舞蹈经典精品及“20世纪杰出舞蹈家”折桂者。答:24、长句容量大,能够表达相当繁复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政论文和科学论文用之,可收精密、严谨之效。将下列三个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4分)①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事实。②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③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改写为:七、作文(60分)25.按下列要求作文(60分)年轻是梦想开始启航的季节,连空气中都孕育着希望的种子;年轻是苦恼的渊薮,无数的诱惑都张开了翅膀;年轻是大干快上的时候,每一份努力都充满着热情与执著。年轻是诗,年轻是画。年轻是江河,正在纳百川以成大海;年轻是激流,要冲过无数的险滩……请从对“年轻”的感受或感悟出发,写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编故事,写寓言,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写作另类作文等。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是记叙文;(3)题目自拟;(4)不超出话题。(5)不少于700字。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参考答案一、1.B供(gōng)给2.A(躁-燥,决-绝,螯-鳌)3.C(与-欤,无-毋,颁-斑,涂-途,有-又,生-性,辩-辨,耆-嗜,反-返,孰-熟)4.D(望洋:抬起头来看的样子)5.C(凶:此处意为“荒年”;加:此处意为“更”;直:此处意为“不过”;驾:此处意为“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地方:此处意为“土地方圆”)6.B7.C(例句和C都是使动用法)8.A(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9.A10.A(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他们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二、11.A(过:经过)12.B(B均讲为“最终,最后”;A前者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后者意为“父亲”;C前者意为“在北方”,后者意为“败逃”;D前者意为“认为”,后者意为“任命他为”)13.D(前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凭”;后一个”以”字是连词,相当于“来、用来”14.A参考译文文帝乘辇车经过中郎的官府,问郎署长冯唐说:“您老人家原籍是何处?”冯唐回答说:“我的祖父是赵国人,父亲迁居代国。”文帝说:“我在代国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对我称赞当年赵国将军李齐的贤能,讲述他与秦兵大战于钜鹿城下的事情。现在,我每次吃饭,心思没有不在钜鹿的时候。老人家您知道吗?”冯唐回答说:“李齐还不如廉颇李牧为将带兵的本领大。”文帝拍着大腿说:“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那样的人做将军!有了这样的将军,我难道还担忧匈奴的入侵吗!”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文帝大怒,起身返回宫中,过了许久,召见冯唐,责备说:“您为什么要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适当的机会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乡鄙之人,不懂得忌讳。”文帝正在担忧匈奴的入侵问题,于是终于再问冯唐说:“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上古明君派遣将军出征时,跪着推将军的车辆前行,而且说:‘国门之内的事,由我来决定;国门以外的事情,请将军裁决。’一切军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面决定,回国后再奏报君主。这并不是虚假的传言。我的祖父说:李牧为赵国将军,驻守边境时,把从军中交易市场上收得的税收,都自行用于犒劳将士;赏赐都由将军在外决定,不必向朝廷请示批准。对他委以重任而责令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干;他率领着精选出来的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善于骑射的骑兵,十万训练有素的将士,所以能够在北方驱逐匈奴,击败东胡,消灭澹林,在西方抑制了强大的秦国,在南方抵御了韩国和魏国;在那个时候,赵国几乎成为一个霸主之国。后来,恰逢赵王赵迁继位,他听信郭开的谗言,终于诛杀李牧,命令颜聚代替李牧而统兵;正因为如此,赵国军队溃败,将士逃散,被秦军消灭。现在我私下听说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时,把军中交易市场所得的税收全都用来犒劳士卒,还用自已的官俸钱,每五天宰杀一头牛,自已宴请宾客、军吏和幕僚属官,因此,匈奴远避,不敢接近云中边塞。匈奴曾经入侵云中郡一次,魏尚率领车骑部队出击,杀了很多匈奴人。那些士兵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从田间出来参军从征,怎能知道‘尺籍’‘伍符’之类的军令军规!整日拼死战斗,斩敌首级,捕获俘虏,在向幕府呈报战果军功时,只要一个字有出入,那些舞文弄墨的官员,就引用军法来惩治他们,他们应得到的赏赐就被取消了;而那些官吏所奉行的法令却必须执行。我认为陛下的赏赐太轻,而惩罚却太重。而且云中郡守魏尚因为上报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差了六个,陛下就把他交给官吏治罪,削去他的爵位,判罚他做一年的刑徒。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啊!”文帝高兴地接受了冯唐的批评。当天,就令冯唐持皇帝信节去赦免魏尚,重新任命魏尚做云中郡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三、15.(1)您为什么要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适当的机会吗!(2)我听说上古明君派遣将军出征时,跪着推将军的车辆前行。(3)赏赐都由将军在外决定,不必向朝廷请示批准。16、(1)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愁与自己的颂秋作对比。(2)借托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寄托自己奋发向上、厄运面前决不低头的精神。1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四、18.(1)指代“让自己成为他人的一条船”。(2)指代“人生意义”。(3)指代“(超越世俗的精神上的)价值理性”。19.(1)“船”比喻实现人生目标或理想的凭借和手段。(“船’’本义是渡河的工具,本文谈的是人生,故得此比喻义。))“帆’’比喻道德文化取向(或:价值取向)。(可从惠能与弟子对话中求得。)(2)说明一个人既要乐于助人,又要有正确的道德文化取向。(注意“你的船儿,可搭载他人,但要有自己的舵,要掌握好自己的帆”一句的比喻义。)20.(1)因为“教授’’具备良心、良知等道德文化(具有超越世俗的精神上的“价值理性”)。(注意“它包括了人们常说的良心、良知等道德文化。在这个标准面前……世人又有谁不愿生活在“教授”这类人周围呢?’’的表述。)(2)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目的由“价值理性”决定(或: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工具理性,更应具备价值理性)。(从第5段中归纳出)21.BE(A.本文没有运用象征。C.作者并不反对“我为人人”,他只反对完全不顾人人利益的“我为人人”。D.文中的“帆”不完全是“名利”的寓意。)五、22.示例:假如,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但只会看到别人做事的是非,我绝不会把你赞美;假如,你有一双健壮的足,但只会踏别人走过的路,我绝不会把你羡慕。23.“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颁奖会将举行。24.改写为: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的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可能一度是沙漠七、25.作文:参考高考评卷要求

    以上《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测验》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测验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高中新课程教学评价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测验》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