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分析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字
  第1—2题,考查的是汉字的规范读音与正确书写。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读音,尤其是多音字的准确识别。错误读音如下:
  A、菲fēi—fěi      耸峙shì—zhì
  C、创伤chuàng—chuāng  顷刻qīng—qǐng
  D、绵亘gèng—gèn    惩罚chěng—chéng
  答案:为B。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尤其是音同形异及音同形似字的辨析。错别字如下:
  A、城—诚             B、泄—泻 布—部  
  C、丰—风 奇—其 蔽—弊    D、炫—眩 申—伸 馁—妥
  答案:为A项,错别字最少。

(二)词

  第3、4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两道题又各有侧重,分别测试了近义词及关联词的辨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除确切把握词义外,还需结合词语语境加以辨析。我们常说的“凭借语感”,实际是这项能力的结合。具体分析如下:
  3、[解析]①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所指事物较实在具体,可带宾语;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所指事物多变化无常,难以捉摸和预料,一般不带宾语。①句中动词后边带语了,并且只是一种“方式”上的改变。故选用“变换”。②鄙视、歧视语义相近,但鄙视用在此处显得语意太重了。
  ③闪烁,指光亮摇晃不定,忽明忽暗;闪耀,指光亮耀眼。此句中的灯光是“隐约”的,不可能耀眼,只能选“闪烁”。
  答案:为A。
  4、[解析]本题考查的关联词的搭配与使用。本段一共有四个句子,第2句强调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情况。和后半句中的“都”搭配的只能是“无论”;第三组关联词中“只有”一般和“才”搭配,“只要”与“就”搭配,“即使”与“也”搭配,第四句末尾说“做到繁简适当就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与句中“就”搭配的只能是只要”。故得出答案:为B。
  6、[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也应采用与辨析近义词相同的方法。
  A句,句中所陈述的“学术报告”是“洋洋洒洒”的,即文章丰富、明快,连续不断。而“言简意赅”是指语言简单,意思概括,与句意不符。答案:为A项。

(三)句

  5、[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属于搭配不当。“很多”与“最”搭配不当,“第一次”与“初恋”搭配不当。
  B项缺主语。应将“看着”去掉。使句子的主语变成“科技展品”。
  C项犯了表意不明的毛病,最后“坠毁”的可以理解是“飞鸟”也可以是“飞机”,造成歧义。
  答案:为D项。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与连贯。本题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前后呼应。文段共8句话,第句用“因而”开头,表明最后两句是文段的一个结论。第5句末尾提到“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能与这句话相呼应的只有选项②句。选项③句强调“思路的产生以客观事物为基础”,是领起句,应放在段中第三句的位置,文段第四句是对这个“基础”的一个具体解说,是直接承接选项③句而来的。选项①句承接文段第5句话中的“思路”,点出“作者总是根据思路来创作文章”,呼应下文中“文章的组织结构是否清晰”。
  答案:为C项。

(四)古诗赏析

  第8、9题为古诗赏析题。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二首》贵在写出诗人对待秋天与众不同的感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第一首诗直抒胸臆,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第一首诗赞秋气以励志。第二首诗开头两句直接如实地勾勒秋天的本色,接着牵引读音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借咏秋色以冶情。
  8、[解析]本题的考查点为语句的理解。第二首诗的末句是说秋色哪里像春色那么唆使人沉迷发狂,用了一个“岂如”。D项把这句错误理解为秋天和春天一样美好。答案:为D项。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正如上文赏析的那样,是通过这两首诗表达一种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两首诗的情感表达是一致的,感受也是一致的。B项表述有误,故为答案项。

(五)文学文化常识

  10、[解析]第②句中《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非诸子散文。④句中陶渊明应为西晋诗人。⑥句中《史记》应为130篇。答案:为C项。

(六)背诵默写

  1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中的错别字。错别字如下:
  ①遐—暇   ②戮—戳  ③异—议,应—映   ④急—疾。
  12、[解析]本题考查重点篇目与语段的默写。答案:依次如下:①既来之,则安之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④时不利兮骓不逝⑤通古今之变

(七)课内文言

  13、[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基本篇目的准确认读。
  A项押jiá—xiá B曳zhuài—yè  C项渚zhè—zhǔ。
  答案:为D项。
  14[解析]“逡巡”的意思应为“有所顾虑而不敢进”,非巡查之意。故错误项为B项。
  15、[解析]通假字如下:B项“坐”通“座”;C“从”通“纵”;D“蚤”通“早”。
  16、[解析]A宠幸;幸亏;B比得上;你; C请让我,谦词;D善行,形容词作名词;交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C项。
  17、[解析]A项加点字“道”与“绳”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分别解释为“取道”、“用绳做”。B项加点字“兄”和“响”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可译为“以兄弟之礼……”、“像响声一样……”。C项中“斗”与“活”皆为使动

,可译为“使……相斗”、“使……活”。D项中“籍”解释为登记,名词活用为动词。“少”译为轻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答案:为D项。
  18、[解析]例一中的“之”在句中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助词;A项与例句一致。B项中的“之”也是助词,但用在“所”字前,无实义。C项“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项的“之”是“到”的意思。答案:为A项。
  19、[解析]例二中“而”表修饰。A项“而”表转折。B项“而”表并列。C项“而”与例句一致,表修饰。D项“而”表承接。答案:为C项。
  20、[解析]例三“于”介词,可译为“在”。A项“于”为“到”的意思。B项“于”与例句一致。C项“于”译为“比”。D项“于”是“向”,“对”的意思。答案:为B项。
  21、[解析]A项为被动句式。B项为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C项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状语后置。D项中“为”表被动,是被动句式。E项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定语后置。F项为省略句,“击”后省略了代词“之”。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的判断与辨析。如果从倒装句式角度入手,本题得不出答案,只能从倒装句中再细一层的句式入手才能辨析出彼此间的不同,从而得出答案只能选A,D两项,同为被动句式。
  22、[解析]A项的设题点为“是”的解释,在这里只能译为“这”,代词,不能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是”。C项中“且”应为况且之意,“崤函”指崤山与函谷关。D项中“亦”应翻译为“也”,“以”应作“用”讲。答案为B项。

(八)课外文言

  23、[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迁移能力。D项中“急”应为使动,译为:使……急,逼迫。
  24、[解析]A项中两个“以”都可译为“用”,介词,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两个“故”的意思分别为“原故”和“旧的”。C项中两个“固”的意思分别为“坚持”和“本来”。D项中两个“因”的意思分别为“就”和“凭借”。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现象,答案:为A项。
  25、[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A项“博学”为古今异义,古指广泛地学习,动词;今指学识渊博,名词。B项“布衣”为古今同义词,百姓的意思。C项“丈夫”古代指男子的称呼,今指女子的配偶。D项“河北”,古指黄河以北;今指河北省。答案:为B项。
  26、[解析]A、C两项都是通过相如的口转述出来两句话,都间接地表现了秦王无诚意,但不是直接。D项直接表明是秦王害怕打碎和氏璧,当然后半句也暗示出他的无诚意,但不是直接表现的。答案:为B项。

(九)现代文阅读

  2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关注与理解。A、B、C三项都能从第一段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句。D项的观点原文没有提及,原文中只谈到认为“王昭君嫁与匈奴是为国为民,申请出塞”的人是不明事理的,而没有提到王昭君本人是不是明事理。答案:为D项。
  28、[解析]A、C、D三项都是原文第一段中例举不明事理的例子当中的原句。B项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只能说是不合事理,而不能说是不明事理。故选B。
  29、[解析]B、C、D三项都是原文倒数第二段中关于“理由”陈述中四点中的三点。A项从原文看表述虽然无误,但不是“阅微草堂藏砚”是“伪品”的理由。答案:为A项。
  30、[解析]本文的主旨是人要明事理,否则就会轻信,结果必是重则上当,轻则闹笑话。文章也谈及了一些不明事理的危害,但没有谈根源。D项的表述显然对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把握不准。答案:为D项。
  3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段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原文第一段中对“二胡是‘东方的小提琴’”的观点是从三个方面来表述的。结构、功能和发声原理。参考答案为:二者结构差不多;各部件的功能相仿;发声的原理一样。
  3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答题区间的选择是否全面到位。参考答案为:二胡的声音最能表现悲情;阿炳的《二泉映月》是用泪水拉出的心曲。
  33、[解析]本题考查的还是语段中信息的提取能力。包括三个信息点。参考答案如下:异国他乡;拉二胡的竟是个沿街乞讨的中国人;琴声表达了凄楚无奈的情绪。
  34、[解析]A项中《梦溪笔谈》与《元史·礼乐志》中有关“胡琴”的记载,说明的应该是胡琴比小提琴成型早,而非“小提琴比胡琴成型早”。B项中不是描写“二泉”的说法太绝对化,原文的表述是:我想,阿炳当年创作这首曲子,未必是描写“二泉”,意思是《二泉映月》有可能是描写二泉,也有可能是写阿炳自己的内心感受。D项关于文章的主旨表述有误,文章的主旨应是说明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最能撩拔听者心弦的艺术效果,而非“中国民间音乐的悲壮美”。答案:为C项。

(十)作文

  注意三点:
  1、要求写一个场面,而非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不能记叙一件事的整个经过,而只是描写其中的一个场面。应采用描写的语言,而不是叙述的语言。
  2、在描写中一定要表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不一定要明确地列出来,但必须能让读者感知得到。
  3、字数为400左右,上下不能少于或多于100字。

 

 

    以上《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分析》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分析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分析》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