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六中xxxx年高三毕业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是大自然固有的规律。然而,澳大利亚气象学家戈登经过14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平时在自然界天气没有特殊变化的情况下,每周7天周期中,也有类似“四季”的变化:星期一气温开始上升,星期三上升到最暖和,星期四气温开始下降,星期日则是最冷的寒冬。戈登记录了人造卫星从1979年至1992年测得的平均温度变化,绘制出南北半球每周气温变化图表,并认为一周中的“四季”变化周期是人类自身活动量直接影响气温的结果。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出的热量,可以和从大阳得到的热量相比。比如,在欧洲和美国城市地区,人类活动发出的平均热量已经相当于从大阳得到的净辐射热量的10%一30%。住在市区的人会感觉气温比郊区高,纽约、柏林、南京、东京都比郊外气温高出1℃以上。人类活动造成的城郊温差,可以形成局部大气环流。由于城市中心的热空气上升,郊外较冷的空气便向市区补偿,形成“城市风”。城市风虽然较弱,但对城市空气的扩散和净化不利。城市内各种建筑物对气流的运动影响也很大,使得市区风速比空旷的郊区要小,另外,城市工业区因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凝结核,使得市区出现雾的频率比郊区和农村高,也使云和降水增多。雷暴、暴雨等也相应有所增加。尽管城区降水量高于郊区,但市区的相对湿度却比郊区低,这主要由于城市的地面多被厂房、住宅、公共设施和人造路面覆盖,又有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统,使得蒸发量大大减少。1.对戈登一周中“四季”变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戈登说一周中“四季”变化只是比喻,说明气温是由低向高再降低的过程。B.戈登认为一周中的“四季”变化是规律,不因春夏秋冬的变化而紊乱。C.戈登的结论并非出自臆想,而是研究人造卫星有关数据的结果。D.如果人类的自身活动受到节制,那么,一周中的“四季”变化也将受到影响。2.“城市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郊区的自然风流向市区,与市区内的人造风汇合,形成“城市风”。B.城市的大量高层建筑物阻碍了大气环流运动,形成“城市风”。C.城市中的大量热空气上升向郊外的冷空气流去,形成“城市风”。D.人类活动造成城郊温差,形成局部大气环流而产生“城市风”。二、(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韦编三绝”正读“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间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3.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用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是错误的。D.“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到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春秋时期即已传世。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5.下列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修尝考其山川考:考察。B.掇幽芳而荫乔木掇:采摘。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幸:幸亏。D.遂书以名其亭焉名:命名。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求晖、凤就擒之所①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②太后盛气而揖之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①而喜与予游也①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CB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而故老皆无在者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第Ⅱ卷(共126分)四、(24分)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选自《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⑴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3分)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⑵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4分)译文:②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3分)译文: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桑茶坑道中杨万里睛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⑴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渲染出了怎样的意境?请具体说明。(2分)答: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六情静于中,万物荡于外,情缘物而动,物感情而迁”请从“动”和“静”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答:1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⑵悟以往之不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⑶夫祸患常积于怱微,。(欧阳修《伶官传序》)⑷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⑸问渠哪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⑹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五、(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消失的故乡谢冕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遗憾和失望。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雾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旁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座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的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惆怅和哀伤是说不清的。12.作者在第②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6分)13.第⑨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15.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4分)六、(12分)16.下面这段话有三处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10月12日隆重在江苏南京开幕。②开幕式上开展了大型文体表演“时代交响”。③十运会提出了“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主题口号。④本届运动会共有46个代表团的9985名运动员参加决赛阶段。⑤十运会既是第一次采取申办方工确定承办单位的全运会,又是xxxx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最后一届全运会。序号病因应修改为17.下面是“中国电信(ChinaTeleCom)”的图标,仔细观察后,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中国电信图标的创意。(4分)答:18.下面是—则报道,读后请写出你对西部教育现状得出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5分)西部大开发,教育是关键。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西部教育很重视,也很支持。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很多家庭收入低,供养一个大学生常常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学生毕业后往往又找不到工作,贫困的家庭培养了大学生还是贫困,甚至更贫困。这种情况使许多家庭不愿让孩子读大学。适龄青年读不了大学,往往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有些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网络教育成本低廉,学生可以在家里学习,这节省了一大部分生活费用。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拿文凭,满足他们提高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通过网络教育,不离开家乡也能读到好大学的课程,让许多想上大学却上不起的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对发展西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也有很大的好处。(取材自xxxx年3月13日《光明日报》)⑴对西部教育现状得出的结论:(不超过20个字,3分)⑵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超过15个字,2分)七、(70分)19.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休闲娱乐,我们常常要读各种门类的书籍。在书里的世界徜徉,我们有所得;在书外的世界漫步,我们有所悟。请以“书里书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福建省厦门六中xxxx年高三毕业班模拟考试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考点分值答案说明1文意理解3分B原文说“戈登经过14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平时在自然界天气没有特殊变化的情况下,每周7天周期中,也有类似“四季”的变化”,强调“平时”“没有特殊变化的情况”,B项说“一周中的“四季”变化是规律,不因春夏秋冬的变化而紊乱”太绝对。2信息筛选3分D原文说“由于城市中心的热空气上升,郊外较冷的空气便向市区补偿”,据此可知A、C错;原文说“城市内各种建筑物对气流的运动影响也很大,使得市区风速比空旷的郊区要小”,据此可知B错。3文意理解3分C本文要证明的就是新版《辞海》对“韦编三绝”中“韦”的解释“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原因有二。划线句正是原因之二,故C项正确;A项中“可能”表示的是不确定性,而原文“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句表示的肯定性的判断;B项错在没有理解文本的意思,与文旨不相符;D项错在“只见于史书的记载”,与划线语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反。4信息推断3分A原文“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两个“汉人”意思是不同的,前者指司马迁,后者指汉代人;另外,“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之说在文中没有依据,故该项错误。5文言实词3分C幸: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6文言虚词3分CA.之:助词,的;代词,他。B.而: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假设,如果。C.与:介词,和。D.于:介词,从;介词,对于。7筛选信息3分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8文意理解3分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参考译文】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瞭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9.(10分)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选自《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参考译文】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10.(6分)⑴一二两句描写的是初春景物,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和生机无限的意境。(要答出诗意所形成的意境)⑵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荫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要解说出什么是动什么是静,以及这种结合的妙处。)11.(8分)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⑵知来者之可追⑶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⑷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⑸为有源头活水来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空格1分,错、漏、添字则该空格不给分)12.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和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写出3点给4分,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13.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会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每点2分。)14.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作铺垫。(2分)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2分)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2分)15.哀伤和惆怅。(2分)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2分)16.(3分)①“隆重”的位置不对;“隆重”调到“南京”后。②“开展”与“表演”不搭配;“开展”改为“进行”。④“参加”缺宾语;“阶段”后加上“的比赛”;或者“参加”改成“进入”。(每指出并改对一处得1分,共3分。)17.(4分)【参考答案】新的中国电信企业标识整体造型质朴简约、线条流畅、富有动感。以中国电信的英文首个字母C的趋势线进行变化组合,似张开的双臂,又富生命力、感染力与亲和力,与国际化的标识相衬,使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18、⑴结论:因经济落后,适龄青年往往读不了大学。(3分)(原因1分,结果2分。缺少“往往”。—类词语扣1分。意思对即给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⑵办法:发展网络教育,满足人们的需求。(2分)19.(70分)评分标准:参照xxxx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错别字扣分定为“每2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提示:这是一个“关系型”限定的话题,涉及“书里”与“书外”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又是一个多角度的话题,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材、立意,如:①“书里的理论与书外的实践”;②“书里的理想境界与书外的现实生活”;③“文学欣赏中读得进去与跳得出来”;④“艺术创作与生活体验”;⑤“书里的精神世界与书外的物质世界”;⑥“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⑦“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⑧“书里的有限与书外的无限(或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