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中国学科吧(jsfw8.com)为大家带来会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练习试题,供广大师生学习参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2.xxxx年12月13日,由旅日华侨捐资50万元铸造的重6.6吨的“和平大钟”,在南京
撞响66声。对此举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纪念66前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遇难同胞②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
③警示世人铭记历史、深思历史④抗议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掩盖暴行的行径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xxxx年4月,英国民众2万多人在网上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布朗下台。布朗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5.罗马帝国极盛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自由的男子娶一女奴为妻后又后悔,将妻子“休”回“娘家”。该女子决定到法庭起诉前夫。那么法庭将
A.进行调解B.宣布“休妻”无效C.要求男子赔偿D.干脆不予理睬
6.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按等级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
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7.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8.下列关于“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出现于南北朝时期②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③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④没有行政管理,自由交易⑤唐代形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⑤
9.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0.假如你是一位民族资本家,你在解放前可能的经历是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战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11.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②所示的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13.生活即历史。1992年夏天,深圳一座露天咖啡厅中,四个年轻小伙子在聊天。从他们四人聊天的内容中,请你判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了小平同志。”
B.小李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专线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
C.小马说:“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四大了,估计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要加快了。”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发展很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去创业?”
14.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15.下列对图一、图二、图三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图一的经济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
B.图二的经济结构是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C.当今世界正在形成图三的经济结构
D.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16.《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17.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完成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9.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
福“新政”影响的是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③“新经济”出现④福利制度的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20.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
①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④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
21.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
国别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联邦德国3%48%49%
美国2%36%62%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2.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溶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组织
2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史实推论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②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③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能看出对中国传统
文化有影响的是
A.佛教、道教、墨家B.道教、墨家、儒家
C.佛教、儒家、墨家D.佛教、道教、儒家
二、非选择题(25题12分,26题11分,27题11分,28题18分,共52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到秦统一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同时经过法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种文明的政治经济特点。你认为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6分)
(3)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主要影响并说明理由。(4分)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2分)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2分)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要质问罗斯福总统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4分)(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1分)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2分)
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材料二
马车汽船飞机
雕版印刷书电话笔记本电脑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没有人知道这次流感的源头,也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1919年中期消失,但它消失时,这场破坏力极强的流感已经夺去了xxxx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美)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
请回答:
⑴材料一描述的局面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具有什么重要的世界意义?(1分)
⑵根据材料二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4分)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1分)
⑶概括材料三中划线部分文字所反映的这次大流感的特点。(1分)并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分)
28.(18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
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xxxx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率(%)
1950-195755196~646539137~1061816.55~16.42
1958-196065994~6620712210~1373118.50~20.74
1978-200696259~10347515230~1968615.82~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27题【11分】
(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1分)
影响: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了整体发展进程(1分)。
(2)趋向:①交流时间缩短(1分);②交流范围扩大(1分);
③交流信息量更大(1分);④交流方式更便捷(1分)。
影响: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1分)。
(3)特点:传播范围广(1分)
原因:高效率的交通运输(汽车火车轮船);(1分)
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各地联系密切;(1分)人口流动的频繁。(1分)
28题(18分)
(1)特点:打破坊市的界限和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交易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商业出现繁荣的局面。(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趋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分)
主要因素:圈地运动,英国工业革命(2分)。
(3)背景:1950~1957;“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1958~1960: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2分)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发展。(2分)
(4)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公共设施不完善;疾病和瘟疫流行;(2分)
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生们只要加油努力,就一定会有一片蓝天在等着大家。以上就是中国学科吧(jsfw8.com)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会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练习试题
同类热门:
xxxx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