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和基本思路
⒈选题的出发点
“开放感官,感受生活”就是指打开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即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看、去听、去嗅、去尝、去触摸生活中的一切,获得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得到自己的独特感受,也就是感受生活。这一节作文课是面对七年级的学生,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节作文课呢?
首先,是源于我们现在学生作文的现状。学生一提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无法动笔,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写一些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文章。我们总觉得学生在写作文时应该有事写、有话说,我们觉得值得一写的内容他们却认为平淡无奇、毫无意义。有的学生还不会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品味新鲜活泼的生活,或者对生活中的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熟视无睹,这也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不够。是啊,春华秋实,风霜雨雪,真善美,情友爱,假丑恶,生活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品味、感动、反思的东西。而快节奏社会里行色匆匆、生活忙碌的我们总是闭塞了自己的视听,麻木了自己的感官,封闭了自己的生活。埋头于书本题海、往返于三点一线的学生又哪有空闲去看看花开,去听听鸟叫,去嗅一嗅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去尝一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真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封闭了生活,失去了写作的源泉,学生又如何能写出抒发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呢?这堂课提出“开放感官”的说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去感知生活,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对生活有自己的体验,并形成文章,这就是创新的作文。我们总说作文要创新,什么样的作文是创新作文呢?我们认为,自己的生活体验,经过自己的大脑思索,并把它写成文字,这就是你自己独特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感受,独有的东西不就是创新吗?换句话说,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心”。
其次,是源于七年级语文上下册一些课文篇目和单元作文教学要求。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春》,还有其它的如《你一定会听见的》等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文章以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感受,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如溪水潺潺、黄莺鸣啼,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幅美丽奇特的生活画卷。我们不由得佩服这些作家们真是妙笔生花,其实,我们细究其因,这些大作家们也无非是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凡人小事等,然后把自己的独特体验、真实感受用细腻生动的文字表现出来。这也正是我们学生在作文中所缺乏的。这些课文为我们学生的作文提供很好的范例,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本单元教学都有一些作文教学要求,如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事情,有真情实感”;第三单元要求“观察和选材”。下册第五单元要求“写出事物的特点”,可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对学生写作是十分重要的,对刚进初一的学生,学会观察显得尤其重要,教材也对对七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这方面的明确要求。
再次,是源于鄂教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性质和地位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标对7~9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有明确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目标中提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鼓励学生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去认知自然、社会、人生,形成自己独有感受与真切体验。而开放感官,打开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自己获得生活体验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2.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的定位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定位于“开放感官,感受生活,并能有创意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我们要强调的是采用“有创意”或“独特”这样的措辞,而不采用创造性或创新精神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教学要求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无须引入过多的概念性的东西,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不宜拔高学生的水平,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概念的堆叠肯定不如真切的体验。学习难点定位于“如何开放自己的感官,即如何动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知生活,特别是去感知抽象的生活”。其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授
,观念的形成,而且还有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此课在引导学生“开放感官,感受生活”时设计三个板块,形成坡度。第一个板块是“怪字藏诗”,旨在激趣,引导学生开放视觉,发挥想象,感受生活中的文字美,并引出“开放感官”的概念。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开放感官,去感受生活中常见的雪,并能用一定的方法把自己的感觉描述下来,同时小结出如何“开放感官,感受生活”的方法。第三个板块开放感官,感受生活中的“幸福”。“猜诗”是开放自己的一种感官,也就是视觉,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雪”要求开放自己的各种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发挥自己的想象;“雪”是形象的,可见可感,有声有形,而“幸福”是抽象的,如何感受呢?而这种活动--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品味生活,正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生不仅要感受自然,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方法去感受社会生活。在“开放感官”后,学生对“幸福”形成自己的独到感悟和体验,并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由形象到抽象,形成第三个坡度。
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了层次性,在不同层次与坡度中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力求做到随着学生开放感官过程的发展,思维的训练和语言的训练也步步推进。
我现在就三个版块,来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⒈“怪字藏诗”大家猜。
这个版块大概占课堂五分钟左右。由多媒体播放在大屏幕上,共有十二个怪字,每三个怪字里隐藏有一句诗,共有四句诗。我直接以猜诗导入本课,我的开头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猜一首非常有趣的诗!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共有十二个怪字,每三个怪字里隐藏有一句诗,共有四句诗。我们先看前面三个怪字,请同学们观察以一下,这三个怪字怪在哪里?”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三个字“日、山、路”的外形和平时的写法不一样。同学们纷纷举手
发言,有的说日字是圆的,有的说山字中间一竖像山峰一样高高耸起,有的说路字下面的口字比较长,争先恐后,气氛热烈,老师顺势说出“怪字藏诗”中前三个字藏的的第一句诗“日圆山高路口长”。老师问:“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大家发现了猜诗的诀窍了吗?”让学生明白诗句就藏在字的外形特点之中。其它三句就交给学生自己去观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怪字的特点,小组讨论,猜出另外三句诗,看那一小组完成最快。各小组经过探究、
合作,很乐意也很快就能找到这些字的特点并大致把这些诗句猜出来。这里不要求一定是原句,有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如第二句有的学生这样猜的:“云横雨瘦夕阳斜”,第四句有的学生是这样猜的“风卷花开香无痕”,对这些答案我都没有否定,而是给予很高的
评价,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在赏析诗歌,讲究其意境,使诗歌有一个完整的形象,只要发现特点,想象合理就可以了。从这一点来讲,学生的这几个答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你看,第二句“云横雨瘦夕阳斜”几乎不差于原句“云横雨细倒斜阳”,“雨瘦”比“雨细”更有张力,一个“瘦”字道尽了雨的外形和内涵,确实很有神韵。与其说是写雨,还不如说是写人,一字既出,意境顿生。“风卷花开香无痕”和原句“风卷花残半日香”比起来,更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乐观向上,积极健康,把“花”字理解成“花开”而不是“花残”,把“香”字理解成“香无痕”而不是“半日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学们语言运用中的用句用词很有表现力,可以说是有创意的表达了吧。
此环节有几个目的:
其一,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这在一堂课里是很关键的。作文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一提到作文,他们就面露难色。如果上课时就说是要上作文课,他们就很有可能会惴惴不安,因为他们小脑瓜子在盘算:老师又要我们写作文了,会要我们写什么题目呢?会要我们写多少字呢?等等,他们
思想上里背那么多的包袱,那还有什么轻松愉快的心情上课呢?课没开始,他就已经坐在那里发愁了。所以我在作文课的开头尽量不让学生带上作文的紧箍咒,不要为作文而作文。只想告诉他们,作文课也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完成,没必要存在作文的恐惧感。这样不着痕迹地、愉快导入课堂。“怪字藏诗”本身也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刚开始就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反应相当热烈,大胆放心的畅所欲言。兴趣和情绪的调动为后面的环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其二,这个环节也是本课的第一个版块,因为它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开放感官去观察,也就是学生打开自己感官中的视觉,观察这些怪字的外形特征,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猜测里面藏有的诗句。怪字藏诗,作为诗歌,也应该是生活中语言汉字的独特之美,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视觉是人五种感觉中的很重要的一种,学生通过观察,发挥想象,感受到生活中汉语言文字的美丽和魅力。
其三,引出“开放感官”的说法。本环节也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引出话题“开放感官,感受生活”,以便进入到开放自己的各种感官感受雪的环节,为下文作一个铺垫。
我用真诚的语言赞扬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之后,我这样导入到第二版块: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猜诗的过程当中,开放自己的视觉去观察,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猜出了这首怪诗,甚至比原诗更美更有表现力,感受到了生活中我们汉字的魅力,这叫“开放自己的感官,去体验生活”。其实,我们每
个人除了视觉,还有多种感觉,如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如果我们全方位的开放自己的这些感官去感受生活,我们会发现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毛泽东为什么能写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诗篇?因为他开放了自己的视觉;鲁迅为什么能写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天籁之声?因为他开放了自己的听觉;作家们都是善于开放感官,感受生活的人。同学们想不想开放自己的感官,像这些作家一样把生活中的美在自己的文字表现出来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学如何开放自己的感官,并把自己的独特感觉描述出来吧。
这个过渡语,利用课文中大家熟知的名篇、名家和大家熟知的内容来唤起同学们内心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对未知的事物,人们一般有一种好奇心和敬畏感,;对已知的事物,人们一般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课本已有的例子、已学过的内容容易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能树起同学们学习的自信心。作家写的也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作家并非天生是作家,他们会观察而已,有的地方不是作家的专利,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名家并非高高在上,高不可攀。
⒉引导学生开放感官,去感受生活中常见的雪
雪是学生最喜爱的景物了,引导他们说雪,他们肯定有兴趣。这个版块的过程我大致说说。承接上句过渡,我就问:你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是波涛汹涌大海,有的说是巍峨的大山,有的说是美丽的花朵,有的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的说是浩瀚的沙漠,有的说是冬天美丽纯洁的雪……老师顺势就过渡到雪,和同学们一起来感受雪。同学们对雪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在同学们说雪前,老师先地设置一定的情景。朗诵咏雪的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孤舟蓑篱翁,独钓寒江雪”。营造一个雪文化气息很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用多媒体播放雪的一些图景,在视觉上冲击学生,给直接的感官感受,唤起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表述的时候,老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雪,调动库存的记忆。如为了使学生的发言能从多个角度去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用这些
评语加以引导,“这位同学打开了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觉,(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雪的()”,就学生所说到的内容作随机评价。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语言表述的指导上,有的学生语言可能干干巴巴,不够生动,缺少张力,有的学生可能表述的比较生动。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用词用句去描述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发现描述得比较好的同学及时
表扬,并有意识引导学生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表述及学习用词语来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我适时用这样的引导语言,如“把你说的这种感受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好吗?”或者“这位同学描述得美不美?有什么技巧吗?”让学生明白,适当的修辞和准确的词语能使自己表述的语言更美更生动,更有表现力。这样,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去的描述各自的感受和体验。老师越是引导得当,同学们的发言越是异彩分呈。如视觉上可以去“看”雪的外形、颜色、情态等,听觉上可以去“听”雪的各种声音和声息,雪子和雪花的声息就不一样,不同的雪,其外形、颜色、情态、声音、落在人身上的感觉都不一样。大雪和小雪不一样,下雪和融雪不一样,白天和黑夜的雪不一样,灯光下看雪和平时看雪又不一样,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也不一样……
如有个学生从视觉来说:“我有一次在灯光下看到了飘飞的雪花,觉得很美”。老师引导说:“你能把灯光下的雪花如何美描述一下吗?”学生想了想说“洁白的雪花在灯光的照射下幻出奇异的光彩,他们像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在寻找灯光下的舞台,用舞蹈展现自己生命的乐章,我似乎听到它们在灯光下欢乐的歌唱。那一刻我很感动,那是一个下雪的冬夜,因心情不好,下自习后一个人站在寝室的阳台上看到的,我想:雪花的生命如此短暂,都能快乐的飞舞,我又何必因生活的不如意而耿耿于怀呢?”有的同学从味觉的角度说“雪花是甜的,飘飞的雪花掉到嘴巴,我感觉到它是甜丝丝的,凉丝丝的,一直甜到心甜到肺。”真是景因情生,心情不一样,心目中的雪就不一样,学生把景物和情感就这样不知不觉融合到了一起。有个同学说:“把雪放到有草莓的杯子中,雪是草莓味的,又甜又香又凉,真是清新爽口。”很具有创造力的一个答案。有个同学从触觉来说的,说自己去过北方,北方的雪没有南方的雪温柔,北方的雪打在人身上,硬扎扎的,打在脸上,又冷又疼,不象南方的雪,温馨轻柔,清凉的。有的说深夜听下雪,万籁俱寂,雪涵盖了这个世界的一切杂音,这个静静的世界这是妙不可言。有的学生说暴风雪的夜晚就不一样,那凌厉的气势好象要摧毁一切,令人害怕。有的同学说,下雪的时候,清淡的,素雅的雪的味道笼罩着我的嗅觉;细腻的,清凉的雪的触感触动着我的触觉,鹅毛似的雪花漫天飞舞,大地上被盖上一层柔软的白色的厚厚的地毯。用了多种感觉去说雪。
学生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感受不同,他们的体验不一样,他们表述出来的也不一样,学生不但有独特的感受,而且还能创造独特的感受,表现出很强创造力。
最后师生一起就“如何开放感官去感受生活,如何描述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方法作一个
总结,即开放感官(开放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看颜色、看外形、看情态,听声音、听声息,闻气味、闻气息,尝味道、尝酸、甜、苦、辣,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触摸温暖、软硬、粗滑等)——发挥想象———感受生活(获得体验与感受)——描述感受(用准确生动词语及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己语言的表述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一部分难度大于第一部分,这部分引导学生开放自己所有的感官而非一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雪,学生平时有过体验和感受,但并没有有意识地在作文表述出来,而这堂课就给他们创造了这个机会。《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观察的重要性,它提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用有创意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说雪的过程当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的观察,可以说是发现了雪的丰富多彩,并且能用较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抓住雪在各种形态下、在不同时间、在不同区域的特征,并很有新意的表述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说是有创意的表达。
原来的生活感受大家都有,并且还很独特,只是没有意识地用口用笔表达出来而已。这一环节大家动用了自己的积累,发挥了联想与想象,找到体验生活、表述感受的方法,通过师生的合作探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找到规律和方法,总结到了“开放感官,感受生活”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大纲也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写道:“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还有,“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课堂限制,我们不能让他们感受真实的生活,只是调动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回忆起贮存在脑海中记忆,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本课也一样,就想象在写作中的环节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象就是作文的翅膀。
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这一特点。
当然,这还只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自然景物,我们还要让学生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等这些抽象的东西,获取人生体验与写作的素材。所以,我们过渡下一个版块。
过渡:同学们的体验真是独特,想象力实在丰富,表述力非常强,把我们带到一个奇妙的雪的世界,让大家开了眼界,这就是同学们开放了感官,发挥了想象,表达了对雪的独特的美的感受,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妙之处。生活中还有美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品味、去感受,比如“幸福”。
⒊开放感官,感受“幸福”
幸福的滋味是无穷无尽的,幸福的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幸福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它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理解幸福的角度也数不胜数,但这节课只是让学生从感官的角度去体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用各种感官去感受幸富,从感官的角度去写幸福比较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更具有操作性,但要学生只用“开放感官”这个角度去谈幸福的感受,课堂调控的难度较大。
这样一来,学生对幸福难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但作为一节作文课,也无法面面俱到,只要能重点突出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果学生能开放感官,写出自己对幸福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能有创意的表达出来,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于是老师用三个自写的简单的语段开启学生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老师是这样表述的:说到幸福,我想多说几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幸福,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我漫步在乡村的田野,泥土的清香混着青草味儿钻进我的鼻子,清风徐徐送来夹着花香的潮气,我陶醉了,我
感谢自然的馈赠,这就是幸福的气味,我闻到了。
母亲上次见到我,又说:“你瘦了。”我这才恍然明白,在无数场合说过无数次的这句话,不正是说明母亲就这样一直朴素地爱着我吗?这句话是我听到的最美妙的
音乐,我感谢母亲。这就是幸福的声音,我听见了。
上星期六,我在家乐福,看到一位中年
妇女快步上前帮一位陌生的老大娘扶稳了即将到达电梯尽头的童车,看着童车上熟睡的婴儿并露出了最自然的微笑,然后那位妇女离开了,我眼睛一亮,微微有点儿湿润,内心感到异常的温暖,我感谢生活,这就是幸福的微笑,我看见了。
……分别从自然、家庭、社会等方面打开学生的思路,分别从嗅觉、听觉、视觉举例引导学生感受幸福。
然后要求学生可以用一种感觉、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去写幸福,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真切体验,只写片段,不求完篇。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很投入,因为经过刚才的热闹表述,现在进入了一段相对安静的认真思索的时间。学生写作时,老师在下面巡视,指导。
这个部分这样设计。其一,是在作文课堂里需要呈现老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作文课的呈现方式就是说和写,在“雪”那个环节中主要用说,那么“幸福”这个环节中主要用呈现方式就是同学们的习作——片段作文,把刚才学到的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中。其次,作为作文,口头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作文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文字表达,是否能够准确的抓住那种感觉的特点,是否能说出或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是否能够用一定的文字技巧来进行表达,在作文课里随时随地都要有涉及,广泛存在,作为一种能力训练它应该贯穿在所有的作文课中,这节作文课也不能回避,从用词和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述更加生动准确。再次,找到生活是规律和方法,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自己去实践,去提高自己认知世界、认知社会的能力,让学生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去感受幸福,获得对幸福的独特体验,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认知用文字表述出来,形成片段作文,反馈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实现教学
计划和教学目标。
学生的写作十分投入和认真,大概花了十多分钟。写完后四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幸福,每组讨论推荐出写得好的一篇在全班展示,但小组要说明推荐的理由。展示后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是:①是否开放了感官,开放了那一种或那些感官。②是否抓住了这种感觉的特点,感受是否真切。③语言是否优美,用了什么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采取小组评、老师评、其他同学、作者自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现举学生展示的几个例子。
 举例:被窝的味道(嗅觉),厌恶妈妈的唠叨(听觉),清香可口饭菜(味觉)激动人心的比赛(视觉)矛盾的幸福(多种感觉),游览大自然(多种感觉)……
设计师生合作评价作文的用意有两点:其一,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提高分享与合作、借鉴与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体验有不同,思维的能力有不同,表达的能力有差异,写出来的作文同样也有高下之分的。那么,通过小组的交流,分享别人的幸福感受,学生自然心中有了比较,也吸取了别人作文的优点。其二,我们原来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单向的,学生写,教师改,然后又回到这个学生手中。其实我们的作文评价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中可以采取老师评、小组评、同学评、自己评。这种评价改变以前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学生对同龄人特别是身边同学的习作很感兴趣,极易产生共鸣。其三,对于每一篇例文的评点都抠住本课的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学有收获。评价一篇文章的角度有很多,一节课也只能突出一个重点,用这个标准进行评价,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教学目标也能更好地完成。最后,课堂还可以营造一个民主合作的氛围,构建多向的信息的交流平台,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刺激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学生的收获。
学生展示完之后,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小结“幸福”:同学们对幸福的感受令我深受感动,让我发现我以前很多没发现的幸福。是呀,幸福无时无刻不包围着自己,幸福是一处风景,是一个微笑,是一句叮咛,是一次搀扶,是雪花飘在嘴里的甜意,是厨房里飞入鼻子的菜香……幸福的滋味实在是太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幸福的,成功的微笑是幸福的,与亲人团聚是幸福的,无私的付出是幸福的,我们青少年一代在五星红旗下健康成长是幸福的……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进一步
体会和感受。
这个环节,老师进一步拓宽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感受。因为抽象的幸福仅仅用感官来感受是不够全面的,还要认同大家从其它角度感受幸福、体验幸福。使本课“开放感官,感受生活”的提法更严密一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谈这堂课的收获,学生一般能从学到“开放感官,感受生活”的方法和对“雪”与“幸福”的进一步认识上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让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与所得作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反馈学生在这一节课的收获,反馈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最后,老师作结语结束全课:同学朋友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学会开放感官,自由自在的去感受生活,真切的体验生活。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开放自己的感官去发现生活的美,希望同学朋友们成为美的挖掘者。
布置作业。两篇作文任选一篇。作文题难易不一,照顾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教学后小结:
1、对本节课性质的认识比较准确
这一节作文课,是教学生开放自己的感官,学会观察生活的作文课,也是一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头表述与书面表达的训练课,也是一节片断作文课。作文课说与写应当贯穿整堂课,以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为这节课的终极目标。
这堂课中,开放感官、展开想象、获得体验,表述感受是课堂的主线,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它来进行。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那么,在这节课中,其重心就是让学生获得开放感官,感受生活的方法,去感受身边的生活,获取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片断作文的练习,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写作能力的。因此,我在这节作文课的设计中纳入了整个作文的全过程:作前、作中、作后的练习与指导,展示与评价,这样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2、本课在作文训练中的定位合理
无论是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还是作文的训练,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应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循序渐进的有计划、有序列的培养。观察能力点的训练可以有很多,但是也不能全面开花,否则会导致浮泛而不扎实,如蜻蜓点水,如浮光掠影,无所收效。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选择一个题目,集中力量在这个题目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明白“语文即生活”,明白生活才是写作不绝的源泉。初步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即“写什么”的问题,为以后继续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学生的定位较准确
因为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知识面都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雪,对湖北特别是武汉的学生来说,雪是让他们最期盼最喜爱的景物了,这更能唤起学生的回忆,调动他们的想象,让学生轻松地放开自己的各种感官。从感官的角度去谈幸福,只要知道了方法,学生就有话可说。
4、课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组织者角色
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们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老师只是一个
主持人的角色,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引导学生以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景物“雪”为例,引导学生如何开放感官,总结一定的方法,找到事物的规律。并用这个方法指导实践,运用它来感受生活中的事与物,景与情,获取自己的独特认知,写“幸福”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主体地位体现得较为明显。
另外,新大纲还要求:“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我也进行了充分的预计,课堂上我也力求做到这一点。比较顺利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主线进行,较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的引领者角色也有较好的体现。
5、课堂体现三维目标。
整堂课贯穿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同学们在“开放感官,感受生活”的过程当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认知生活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总结了方法并运用了这种方法感知社会生活,进一步懂得了生活中的美,懂得了幸福,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本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开放感官,感受生活”,应该直接体验生活,获得生活的感受,这才是最新鲜的素材,最直接的体验,最真实的感受。受课堂限制,也受自己当时认知水平的限制,这堂课只是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唤起他们库存的记忆,回忆他们的体验,而非最直接的感受。现在想来,其实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活动,直接培养学生“开放感官,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更大,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