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李静坤
一、单元教学指要:
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西汉散文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而已贾谊的《过秦论》最为著名,文章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讽汉文帝对人民实行仁政。两汉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著。《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断。这一时期,除了历史散文取得空前伟大的成绩之外,政论和抒情言志的作品也大量涌现,这也是散文发展的一个原因。《归去来兮辞》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玄渺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表现了率真超脱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文化知识以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本课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掌握本课出现的宾语前置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2、价值观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写出了他脱离黑暗污浊的官场,欣然归隐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不愿意同流合污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虚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归去来兮辞:衬字,不表示任何意义
乃瞻衡宇:句首发语词
复驾言兮焉求:助词
(之:在文言文中做动词有两个标志,一是它后面有一个表示处所的词,二是他前面有一个“所”字或疑问代词)
2.实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问征夫人以前路:行人
三径就荒:家园
帝乡不可期:大帝居住的地方,仙境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自然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进入课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16
00多年前,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这
个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却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他一生几仕几出,41岁时辞官归家,躬耕田园,不再出仕,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辞”这种文体的介绍:
战国后期楚国的诗人开创的,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辞仍然是诗,则重于抒情。
4.朗读:
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本文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声调。
5.串讲课文(按照幻灯图片边讲边背)
问征夫以前路——归家途中的情景
临清流而赋诗
云无心以出岫——回乡定居的生活状况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6.总结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以及课后习题的一词多用。
(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2)名词作动词:或命巾车,或槕孤舟。
(3)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4)宾语前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5)状语后置:农人告于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6)一词多义:行、引、乘、策
五、课后延习
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本句的理解。
(1)有同学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哪!
(2)有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悲观思想,一味的写田园生活的优美,反而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
(3)有人认为陶渊明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着生活的折磨。
总结:师生共识
先进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因此现代人变得愈加浮躁。事实上文中的田园处处可寻,而难寻的是人那种快乐而又容易满足的心境。结合陶渊明的一生、思想以及给予我们后人的人生感悟,送给学生四句话:
孤独的时候就走向自然,(斯人独憔悴)
寂寞的时候就走向
音乐,(时运不济)
挫折的时候就走向憧憬,(遥望见十里长亭)
委屈的时候就走向创造和友情。(有容乃大)
古人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因此陶渊明的追求是属一厢情愿而已,惟汉赋之唯美:珠玑之语句,泽被后世,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