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荷塘月色》说课教案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承担着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欣赏能力的任务。所以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我个人认为课文只是借鉴的范例,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感知全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生平;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体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

而本课的学习重点我定为: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也是难点。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初中也学习过朱自清先生朴素动人的《背影》和活泼明快的《春》,因此对语言美和意境美还是有一定接触的。但从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来说还很不足。鉴于此种情况,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体会高中散文分析的方法。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⑴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我第一个课时的教学:

提出清华大学的荷花池。因为有一位散文大家写过一片描写它的文章,使看过文章的人都忍不住跑去实地看,可所有人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在他们眼中的荷花池不过是一汪死水,几树垂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通过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做诵读提示,学生朗读。

俗话说好题一半文,我重视释题。不仅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从题目中找出有用信息,还要从“荷塘月色”这简单的四个字中加以想象和联想,描绘出优美的画面。

接着我会分析文眼。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介绍作者,我做适当补充。重点介绍朱先生的高尚民族气节——宁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引起学生心灵震动。当然我会告诉学生朱先生写这篇文章时还只是清华园中的一名教授,但如果学生知道他最后的命运,再回头读这篇文章时该会另有一番感受吧。接着再从国事家事解读作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全文感情基调。

再次通读全文,找出作者行程,画出示意图。并根据行程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分析作者感情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

我是以一首改编过的《天净沙秋思》做结的:

孤人老树蝉蛙

曲径荷塘人家

愁道月光瘦人

断肠人在清华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四、五、六段,积累语言。

做《全优设计》“夯实基础”部分,消化本课所学知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以上《《荷塘月色》说课教案》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荷塘月色》说课教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荷塘月色》说课教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