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一)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通过写小传,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xxx政府。被害之后,xxx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