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属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范畴。通过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把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地体悟渗透其中的转化思想,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这种模仿融合着类比的思考,融合着创造的体验。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本节课进一步运用转化思想来探究等积变形是十分重要的,对后面继续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圆的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的体积计算都有重要帮助。
2、教学目标: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对数学的认识思考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目标的落实,强调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感受、经历与探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4、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沟通转化后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联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能单靠模仿、记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猜测、操作、观察、推理、归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在探索中创新,逐步学会学习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法学法整合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知识储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是本节课教与学的有效良策,应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做到泼墨如注。当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障碍,教师的有效指导要懂得惜墨如金,多一分,则毁了一张艺术品味很高的图画;少一分,图画的艺术性则大打折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本课时,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本节课我把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展示汇报法有机整合,构建了“问题情境――探究发现――推理概括――解决问题”的认知主线。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大队旗入手,通过计算大队旗(长方形)的面积,到小队旗(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和谁有关?怎样求?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从而将老师“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2、自主探究。“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本环节分转化、观察比较、推导三步进行。第一、转化。三角形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第二、观察比较。小组交流:a、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怎么算?b、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第三、推导。从刚才我们所拼的3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从而主动建构起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巩固应用。为了使不同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