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百分率》。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
基础知识。百分率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利息、成数、折扣等知识的基础,可以说,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百分率”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为: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理解公式中乘100%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鉴于上述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解百分率的含义,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体设计思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课设计将以一个“疑”字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析疑”——“释疑”——“再疑”等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百分率的认识、理解、运用、再认识、再运用的过程。本课的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设疑
某合资公司要招聘一名技术工人。进入决赛的有3个人,下表是他们的决赛成绩。
姓名
生产零件个数
合格零件个数
张明
200
190
李超
400
372
王华
300
288
如果你是公司的总经理,你准备录用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比较合格零件占生产零件总数的百分之几,谁高就录用谁。
(设计意图:“设疑”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教学情境。“如果你是公司的总经理”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富有挑战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又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二、处理信息,自主探索——析疑
1、理解合格率
“合格零件占零件总数的百分之几”,这个百分之几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零件的合格率。(板书课题)合格率怎么求?
合格零件÷零件总数
合格率是百分率中的一种。对于求百分率的计算,我们通常采用固定的格
式。(板书合格率=合格零件数/零件总数×100%)。乘100%突出了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按照固定格式,如何计算张明生产零件的合格率呢?
2、理解百分率
A、生活中关于百分率的计算还有很多,如:
(1)一批树的成活率是95%。
(2)昨天,娄葑医院职工的出勤率是99%。
(3)某县种子推广站,经试验,一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是96%。
(4)小麦的出粉率是85%。
提名说说“成活率、职工的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所表示的意义。
B、小组合作,完成求百分率的公式。
合作注意事项:
①由组长分工,每人独立完成一个公式(四个公式剪成四张纸头);
②和组内成员交流:你所完成的百分率公式的意义。
要能够说出成活率,出勤率,发芽率,出粉率所表示的意思。课件演示(每个公式后面附一道求百分率的题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有序的小组合作,逐步分析了心中的疑问。“合作注意事项”这一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了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使小组学习更为实在、有效。)三、全班交流,联系生活——释疑
1、全班交流
>围绕小组合作的问题,全班进行交流,理解百分率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2、联系生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3、小结本课:通过本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交流,较好地帮助学生解释了心中的疑问。数学模型经常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要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这一环节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有用、很有趣的,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进一步帮助学生消除了疑问。)四)开放练习,拓展提高——再疑
1、比一比
①娄葑第二中心小学共有学生800人,昨天因病有8人没有来上学,昨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②娄葑第二中心小学昨天到校上课学生有792人,还有8人因故没有来上学。昨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什么是出勤率,出勤率是怎么求的?并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两题都对的请举手,对一题的请举手。
现场统计“计算的正确率”是多少。
2、辨一辨
练习二十三第三题(略)
3、玩一玩
百分率不仅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很大,其实,很多成语里也包含着百分率的计算呢?如成语“十拿九稳”,谁能用百分率来表示它的意思?
“百分之九十”。
请同学们自己找一些能用百分率表示的成语,给同学猜猜。
(预设:“百发百中”、“百里挑一”、“九死一生”……)(设计意图:上述三个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促进了学
科的整合。)
4、试一试
有含糖10%的糖水400克,如果再加入50克糖,这时糖水的含糖率是多少?
(这一环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使他们再次产生了疑问,让他们觉得数学学习是富有挑战性的。“试一试”不要求在本课解决,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