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武进区嘉泽初中的卢博俊,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正确把握宽容友善》
一、说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宽容友善》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7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的第二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框《生活需要宽容友善》,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在第二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它前面承接教材我与他人交往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我与异性、我与集体交往的内容,所以学好本课内容就为学好以后的善于交往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与人交往的哲理,是以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每一个人踏上社会学会更好地生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响应了党中央号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⑵情感目标: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⑶能力目标: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与同学、老师和他人交往。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是怎样把握好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之间的界限,即对“度”的把握。
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塑造人的思想与并以思想指导实践行动的德育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在思想上感悟知识,更要促使学生在行动上落实所学知识。考虑到学习对象是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感性思维能力较强,而理性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所以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在参与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教学准备:
①课前让学生收集、查找古今中外宽容方面的名言警句小故事。
②课前找学生交谈,了解学生们在平时与人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宽容友善方面问题。
2、教学方法:
①情境创设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怎样把握好宽容友善的度,化抽象为具体、理性为感性,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认识,掌握知识,把握尺度。
②亲身体验法: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体验、理解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由于本框题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直观的感受认识,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有关与人相处、交往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有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接下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宽容与软弱
出示情境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将相和》的故事。设问: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但是他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是不是因为蔺相如怕廉颇,显得软弱可欺呢?学生回答:不是,简述理由(略),其实这是一种宽容,蔺相如是为了顾全大局,才会对廉颇处处礼让,因此才有后面廉颇的“负荆请罪”,将相共同保卫赵国。那到底怎样是软弱呢?
出示情境二:在低沉、悲壮的《松花江上》的音乐背景下播放历史资料片,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多年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致使祖国大好河山大片沦丧,这是否能说明国民政府宽容呢?(给学生3—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学生回答:(略)教师简要概括:当别人无意伤害了你,或者即使当别人有意,但对你的伤害未造成严重后果时,宽容忍让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你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不讲原则;宽容也不意味着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如果面对别人一次次的侵害而忍气吞声,这种宽容忍让就是软弱无能。所以宽容绝不等同于软弱。
2、宽容与严格出示情境三:某校期末开展“学生评老师”的活动,结果平时一向严格要求学生的班主任满意度最低,而新分配的体育老师,由于平时上课工作态度不太认真,不注重课堂纪律,经常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评下来反而满意度最高。请问,你是否因此同意班主任是不称职的老师,而体育老师是称职的老师呢?老师批评我们就是对我们不宽容吗?(学生讨论3—5分钟之后回答)学生回答:(略)学生举例说明:你有没有碰到过家长或老师对你要求过严的情况,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教师概括整理:宽容不是纵容,宽容并不排斥严格要求和善意的批评。当一个学生违反了学校规章制度、基本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时,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正确的,这是对一个称职的老师的基本要求,这种批评恰恰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和关怀。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当然家长与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把握一个度,严格也应严而有格。
3、宽容与维权出示情境四漫画:(给学生3—5分钟看漫画并讨论)你同意以上谁的观点,试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略)由此引出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等。老师简要概括:商场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这种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行为,它不是一个是否“宽容”的问题,而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的问题。它不仅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违反了社会主义法律的轨道,必须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惩戒。质量问题,人命关天,涉及千家万户,消费者依法“讨个公道”,既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又是对广大消费者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维护。如果这是对不法商家不宽容的话,那就是对社会、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的宽容。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你作为消费者,有没有碰到过合法权益受侵害事情,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过本课之后,你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么处理?课堂小结,强化认识综合学生所述,老师简明扼要地进行课堂小结:本课在上一课我们知道生活需要宽容友善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我们懂得在宽容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好“度”。否则可能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本课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我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怎样与他人宽容友善地相处。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够更明了清晰地把握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的度。布置作业。针对初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我设计了一份《达标思考题》,其中一个“心理实验室”,测测你的气量有多大,通过让学生实话实说做完16个心理检测题来了解自己的气量有多大。另一个是探究题:让学生角色扮演,做一天代理班主任,当你发现班级里有同学不遵守纪律时,你如何把这件妥善地处理好。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又可以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践行上真正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老师和他人友善相处。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
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结束: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因本人学识有限,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