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内容,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涉及。但事实上,要想完整勾勒中国近代急剧变动的全貌,是离不开社会生活方面内容的。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全课分为三目:“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上述三目均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以下几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2)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3)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这些认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能进一步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社会生活现象开展历史研究。
二、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育社会的“角色互动和定位”原理。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许多教育家把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社会来进行研究,运用教育学理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堂生活”理论,就是当今十分活跃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课堂是由师生角色的互换互动而构成的一种社会生活环境。所谓角色的互换互动,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不同的教学环境师生的角色在不断转换,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研究、讨论、探究促使师生双方都获得发展。所以,师生角色的互换互动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对当前的历史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上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将一些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推荐给学生。这些资料包括:江苏美术出版社的《告别二十世纪丛书》、《老城市系列丛书》等书;佛山教育信息网:http://www.fshistory.myrice.com、中国近代史研究http://www.china1840--1949.com等网站。然后根据课文的分目,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上图书馆、上互联网搜集资料,进行新课预习。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带领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自己动手制作有关教材内容的课件。这样做,不仅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还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既培养了学生通过媒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导入新课:
在上课时我由状元实业家张謇导入新课。选择张謇,是因为学生对状元实业家有兴趣,温固而知新,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张謇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说明了什么?”再思考“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