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中国学科吧(jsfw8.com)为大家整理了初二历史说课稿维新变法运动,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反思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维新变法运动》是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黄牧航老师: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应具体可行。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5分钟内以书面形式列举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和至少3项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分析得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3、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认识到维新变法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本次授课对象是佛山市第十一中学初二6班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该班属于平行班,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想读书的人不多,厌学的人却不少。如何让学优生吃抱,学困生吃到,是一个挑战。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针对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让他们表演,讨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那些学困生,可以随时出一道简单题目来要求回答,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设置了以下的重难点和突破方法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
(四)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突破方法是谈话引导法和表格比较法:比如本课将把维新变法的内容分为“去旧”和“革新”两个方面,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维新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这里是发现教学法来突破。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主张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主动发现,养成发现学习的习惯。教师会从旁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总结起来本节课采用了的教法是谈话引导法、表格比较法、创设情境法。学法是小组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2分钟):使用倒叙法,灵活处理教材,把谭嗣同就义的内容先抛出来,并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他,自然过度到新课。
设计意图:提问式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子目: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共5分钟)
“公车上书”是怎么一回事,提问同学们,假如你是1300多名举人中的一人,你会在联合上书中签名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引导学生看书,按照提问一一找到答案,重点在影响。根据课标要求,知道“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就可以了。
接着老师将结合小字部分,对康、梁进行简单介绍。(2分钟)
在课堂上老师会运用到以下的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是怎样面对现实?是就此沉沦还是为变法运动更加努力的工作?进而过渡到
子目二: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运动发展(7分钟),学生看书,分小组小组讨论老师提供的资料,得出维新派积极的进行变法运动,归纳其宣传工作。
设计意图:营造变法氛围,把学生带入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一:严复《天演论》的观点为什么能够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教师做适当的指导,重点强调严复在《天演论》中主要观点和进步影响。
通过学生完成简单的填空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标要求:在知识能力方面,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这一设计体现了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习康有为、严复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
过渡设问:变法的序幕已拉开,准备工作已做好,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呢?
设计目的:初中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分散较快,要不断创设一些问题来激发学习的激情。
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快速切入下一个子目。
子目三: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和结局(18分钟)
引导学生看课本导言部分内容,结合老师提供的时局图和课后材料阅读题,分析出当时的国情,迫使光绪帝决心变法,救亡图存。(3分钟)
对学生的回答给于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结合史实学习历史,通过材料了解历史,辅助学习,史料结合,增强史实的可靠性。
紧扣中考题型,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比一比,赛一赛:按照分类法,归纳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5分钟)
教师事先准备好表格,引导学生在课本和辩论的基础上解决本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表格比较法,使各知识点一目了然。维新变法运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分别运用了历史再现法,分组辩论法,表格比较法等加以突出,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对维新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将由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我对变法的看法:(5)
学生根据变法的内容和张之洞总结的维新变法失败原因。老师将班里同学分为3个组,分别代表:雄心壮志准备入仕途的书生、俸禄高工作量少的官员、慈禧太后谈谈他们对变法主张的看法。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能突显其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变法会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在学生对变法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将引导学生归纳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顽固势力与维新派的实力对比表
在此运用表格将知识网络化,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互问互答”(5)这环节教师会提供维新变法的教育成果,如强学会、万木草堂和京师大学堂等以及提供若干种观点,老师先向同学提问对于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想法或是问题。这里采用决斗方式“石头剪刀布”让学生互问互答。旨在让学生经过这环节明白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互问互答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在“互问”的过程中,学生变成“系铃人”,自己发现问题,将疑问之“铃”系成一串;在“互答”的过程中,
他们又当了一回“解铃人”,通过交流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解开一串串的疑问之“铃”。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系铃”和“解铃”中体验成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抽象概念比较多,通过发现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索习得知识。
课堂设计中规中矩可以说是本课设计的不足,但也因为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的教学是比较可行和高效的教学,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历史说课稿维新变法运动就先到这里,希望大家学习的时候每天都有进步。
同类热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八年级同步说课稿
八年级同步说课稿《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