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单元地位: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因此经济史的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后来自然经济又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根源。
2、本课特点: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3、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本课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三、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在学习古代商业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5、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思维方法:唯物史观、联系、对比、迁移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2、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无商不奸”与“无商不活”的说法,体现我们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
四、教学模式
多元互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研讨指导、发展性评价
五、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头绪繁多可重作梳理,分四条线索来说明:第一是历代商业发展概况;第二是货币发展史;三是商业都市和城镇的发展;四是海外贸易的发展。
六、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并可以将大量知识用最迅捷的方式体现出来。
七、简要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那么商业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历代商业发展概况
让学生小组展示他们整理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思考:1、为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活动会十分萧条?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特点?
请同学介绍有关徽商和晋商和资料。
(二)货币发展史
货币发展史则以实物或实物图片按时代顺序排列说明。
(三)商业都市和城镇的发展
商业都市发展则介绍各时期的大都市,尤其是唐都长安、北宋开封、元大都、明清北京。及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以《清明上河图》说明两宋的繁荣就是建立在突破市坊制,市的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的基础上。说明要繁荣商业,政府就必须减少对市场的限制。
(四)海外贸易的发展
海外贸易则以海外交通图为主说明之:
可提供的有西汉的丝绸之路、唐朝海外交通图、宋元海外贸易图。
小结:中国国民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古代商业的发展历史说课稿
同类热门: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高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