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中国学科吧(jsfw8.com)为了帮助在校高中生,特别整理了“高中历史说课稿:红军的长征”一文,详情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红军的长征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红军的长征”一节,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王明“左”倾错误、遵义会议、长征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材料教学实践与讨论课实践,如设计试题“金线串珠”案例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王明“左”倾错误教育学生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
(3)红军长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合作,敢于接受挑战和考验,树立“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因此重点讲解。
重点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它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重点讲解。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这个政策是蒋介石继“不抵抗”政策后提出的对内对外的基本准则,涉及到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之间的斗争,从字面上很难看出蒋这一政策的实质意图。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
难点二: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如重点二所述)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1、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遵循认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就可以这样尝试。
2、讲述法、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等教学设备,如对长征历程的教学。
3、案例分析法--材料实践演练,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遵义会议的教学。
4、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采用“阅读看图-情境设问-讨论回答”的方式,体现动眼动手动口“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如对长征历史意义的教学。
(二)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中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历史教材没有多少障碍,对红军长征的内容在小学初中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不喜欢老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授。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2、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适宜、适时地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学生运用政史地知识相结合,紧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一主线,围绕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中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十送红军》,导入新课。(并展示图片毛泽东等爬雪山的情景)
以音乐和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二)讲授新课
第1时段
导入新课后,展示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完成问题,教师随堂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出示(导学提纲)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历经哪些艰难险阻?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哪里看出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3、简要谈谈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并说说什么是“长征精神”?
第2时段
学生通过自学,围绕着“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一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探讨,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蒋介石的内外政策;其中有关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可让学生阅读课后材料解析题【P22】加深理解这一政策之实质。然后教师简要归纳: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安内”为借口,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却集中力量“围剿”红军;进而启发学生分析比较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情况以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实现双主体。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3时段
关于红军长征历程,课堂中开展题为“我心中的‘长征风采’与你分享”活动,让学生结合教师所展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及播放的红军长征视频剪辑材料,自由发言、谈谈长征轶事。
多媒体演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降低了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
然后教师简单概述长征的路线及其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尤其“遵义会议”。经重点讲解后,通过案例分析深化理解,(教师出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结合阅读材料从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遵义会议的内容、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突破这一重难点。
材料实践演练,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出示“案例分析”
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
中国红军长征记》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其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评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发号施令了。
---《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四:1935年2月上旬,中央给陈毅等人拍来电报,大意是:中央政治局开了扩大会议。博古等负责同志的单纯军事观点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次行动他们负责。这是严重的失败,但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对于中央的电报,当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过去的错误的确不是政治上的错误。陈毅说:“我的看法不同。他们在遵义会议还不能提政治路线,提政治路线党要分裂的,只能提军事上错了,博古错了,让博古下台,这样全党在毛主席的路线下团结起来,完成长征……中央主要是政治上的错误,政治上的错误导致了军事上的错误。”
---《三年游击战争》
回答:
1.遵义会议从哪些方面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中的统治?
2.遵义会议着重解决了什么问题?一再强调了什么问题?
3.陈毅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在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5.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遵义会议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第4时段
在讲述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时,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试题“金线串珠”。教师播放了红军长征的有关图片及视频材料,采用“阅读看图-情境提问-讨论回答”的方式,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
拓展思维,实现理论升华和情感升华
出示“金线串珠”
二、阅读材料
材料一:红军长征的图片(略)
材料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
材料三:(以视频的形式播放)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指出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艰难险阻?
2.简要谈谈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在历史上,中共主要领导人曾多次强调和使用“长征”一词,这主要是为什么?
4.你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
教师简单归纳后,以xxx同志关于“长征精神”的概述及播放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结束本课。
xxx同志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中历史说课稿:红军的长征由中国学科吧(jsfw8.com)为您整理提供,更多高三历史相关说课信息,请关注【高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