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劳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三课《愉快的劳动》。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集欣赏、演奏为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也是一首少儿歌曲。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其旋律优美欢快,尤其是附点节奏的运用,更赋予歌曲活泼跳跃之感。
乐曲《铁匠波尔卡》是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它以丰富的音响,快速的2/4拍及轻松活泼的旋律,让孩子们感受到铁匠们打铁时快乐的劳动场面,了解打铁时颇有趣味的劳动特点。乐曲旋律轻快流畅、诙谐活泼、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2.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动力,注重音乐中实施德育,重视音乐技能的训练和掌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学习歌曲,学习"附点八分"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
(2)指导学生用优美、愉快的声音演奏乐曲《剪羊毛》,并能模拟剪羊毛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3)认真听赏《铁匠波尔卡》,模仿"打铁"的声音、动作,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听、唱、拍"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各种劳动的场面,体验劳动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附点八分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并能演唱准确。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歌谣激趣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等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音乐表现与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表演等方法,在听、唱、拍等活动中更深刻的感知音乐、体验音乐。
三、说课前准备
我准备了钢琴、录音机、磁带、视频短片、图片等。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愉快的劳动"这一主线,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听赏歌曲,律动模仿;师生交互,学***曲;课堂小结,培养情操。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让学生随着歌曲《劳动最光荣》律动进教室,然后带领学生看图片,讲内容,从而引导出歌谣:工人叔叔敲铁锤,叮叮·叮咚,农民伯伯割稻子,嚓嚓·嚓嚓,司机叔叔开汽车,嘀嘀·嘀哒,环卫工人在扫地,刷刷·刷刷。学生认识了劳动的人们,并且充分感受到劳动者是光荣的。
这样的开头,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熟悉的氛围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也使学生在读歌谣的过程中感受到附点节奏的特点,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附点节奏,从而使本课的知识难点得以顺利解决,并为新歌的学唱作好了辅垫。
(2)听赏歌曲,律动模仿。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本环节从听入手,首先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闭眼完整听赏乐曲《铁匠波尔卡》,听完后提问:这首乐曲带我们来到了哪里?你认为这首曲子的情绪如何?主人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进行有关曲名、作者、乐曲情绪以及打铁常识的介绍,引导学生用打铁时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声音模唱乐曲主旋律。最后再引出打铁的节奏XXX|XXX|XXXX|XX||进行模拟游戏,全班同学和着《铁匠波尔卡》的音乐按节奏参与伴奏。
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到铁匠们劳动的场面,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参与体验劳动的愉悦感。
(3)师生交互,学唱乐曲。
首先用澳大利亚的视频短片引出歌曲《剪羊毛》,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之后,启发、鼓励学生对学习中想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如:这首歌是谁写的?是哪个国家的歌曲?人们为什么要剪羊毛?剪羊毛的时候小羊疼不疼?工人是怎样给小羊剪羊毛的?等等。在与学生共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外国民歌的由来--在民间生活劳动中产生并广为传唱的歌曲。更可以借此契机向学生简介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将人文地理的知识渗透于教学中,更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接下来带领学生一同加入剪羊毛的队伍当中,引导学生随节奏X0|X0|XX|X0||做剪羊毛的动作。随后让学生在歌曲旋律中找出难点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