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 >> 申报材料 内容页

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微型课程申报材料

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微型课程申报材料 本文关键词:培养学生,申报材料,意识,生态,实践

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微型课程申报材料 本文简介: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巴中市学年度微型课题研究)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提出(一)课题提出的原因每一次听到校园广播里又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某班级的学生的寝室、公区的清洁卫生没有搞好”等等的声音,心里面就是一阵阵的烦躁。每一次召开校园会议的时候总是要讲生态环保“某某班某某学生又在花园的

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微型课程申报材料 本文内容:

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

(巴中市学年度微型课题研究)

一、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每一次听到校园广播里又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某班级的学生的寝室、公区的清洁卫生没有搞好”等等的声音,心里面就是一阵阵的烦躁。每一次召开校园会议的时候总是要讲生态环保“某某班某某学生又在花园的草坪里践踏花草、摘花折枝等,听得当班主任的我脸上滚烫。在平时的课本课程教学中,在平时的主题班会之中我们可以说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教育学生,然而学生这种养成教育始终让人找不到方向。在校园里,中学生在寝室的地面上乱扔果皮、瓜子等。垃圾袋经常是装到无法装了才带出寝室倒掉。洗衣服时,有同学习惯“长流水”。

阳台上的灯只知随手开,却不知随手关掉。寝室里的灯也要等到查晚寝的时候才关灯,通过每个楼栋的通报情况发现,即使使用扣分的方式,还是每天都有寝室榜上有名。这些触目惊心、不堪入目的画面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我惭愧不已。百思之后,发现快速地改变其教育教学方法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提高他们的环卫意识,自身的修养是首要任务。这也是我研究此课题的动机所在。

(二)我校出现这些现象的几个因素

1.我们学校是农村场镇上的学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太差。

2.农村学生视野狭窄、见闻不广。我们这边的学生出生在穷乡僻壤,这块土地既养育了他们,同时又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陋习。见识短浅,许多的比较前卫的意识还达不到、还不足。譬如:在我们这里的孩子们会认为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奶奶让座那会是“憨”,在公共场合吸烟就是一种“酷”,在花园里的树上攀爬折枝是很“牛”。然而在较发达的城市里的孩子们若有如此,那将是被认为一种素质低的表现。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丰富的境界,没有优良的环境熏陶也会被认为他是一块“贫瘠的土地”。由此环境十分重要,而学生优良品质还需要在从事教育教学的校园潜移默化。

3.学生的环保意识差,认识不足。

4.教师在教学方面急功近利。教师平时在教学工作之中只是过多的重视分数,试卷上的对错与否,而忽略了课堂之外的学生自身的修养的提高。学其皮,疏其课外之行为。关注课堂内外需教师改善其教育教学的模式。于是,出现了“应试生态环卫教学”的局面,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疏于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抑制了学生个性,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选题的意义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以上的言论之中,我们不难知道,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是相辅相成的。爱护生态环境对人类有利,亵渎生态环境对人类有害。生态环境就如人类的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笑,你对他面目狰狞,他就对你面目狰狞。虽然改善的是小小的校园环境,但是重要性是绝对不可小觑的。

(四)、本课题预计的突破点:

1、学生能自觉的、有意识的环保。

2、学生的环境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提高。

3、学校的生态环境环保条约一去不复返。

4、教育教学的空间将得到拓展,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5、全面提高整个校园的环保意识。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这个概念在苏联哲学界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讨论中较为多见。伟大的哲学家基鲁索夫认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

通过在课堂内外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走进课堂、走出课堂,学生内外兼修。既能让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教育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生物课程标准之《稳态与环境》指出: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表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农村学生生态环卫意识的培养策略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引导,以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新颖性原则、价值性原则。

4、系统兼整体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2、研究过程中的生态环卫教学方法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生态环卫每一堂课。

五、研究内容及实施途径(即本课题的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课题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

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所反映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方法。

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之中学习

“保护生态环境知识”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

让学生掌握课堂内的知识之外,并能运用课堂知识中正确的理念转变自身的陋习。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让学生的自身的修养、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二)研究内容

1.在校园中调查和观察学生在生态环保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

2.调查研究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并就此进行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习惯的策略研究。

3.通过学生的学、老师的培养,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生物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的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针对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研究农村学校各学段(七、八、九、高一、高二、高三六个年级)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放矢,促进学有所用教学序列化,使生物教学更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5、通过对生物教学策略研究,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进一步了解学生能否适应延伸课堂的教学模式。

6、“生态课堂”内外活动课设计具备一定弹性的研究。能否让这样的教学模式用在其他的教学之中。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14.11---2014.01

搜索资料,选准研究角度,撰写研究方案。申报。

2、实施阶段:

2014.12---2015.05

计划实施研究;查阅、整理分析资料。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进行课题管理。完成阶段总结、典型教案或相关个案的整理存档。

3、总结阶段:

2015.05---2015.06

阶段性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写出较有价值的课题报告。整理研究实验论文集、个案集、教案集等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2014.11---2014.01)

准备阶段

1.定课题名称,进行开题论证,设计课题实施方案,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2.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法,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的开展作好准备。

3.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潜意识的动机。运用专题听课法了解目前农村学校生态环境教学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等。

4.制定实验计划,落实步骤。

反复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明确研究任务,制定并落实计划。

5.阶段资料汇总。

具体做法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

1、课题学习研讨,交流思想,明确方向,协调研究。

召开课题组会议。召开全校生物教师会议,通报课题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指导,积极采纳好的建议,争取更多教师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2、调查访谈,形成系统的报告。

调查访谈本校的学生个性心理,学生对改变生态环卫意识的自信心等;调查教师“生态环境”教学的个性心理;调查教师生态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学生已有环卫习惯及教师生态环境教学的一般策略,分析学生学习和生态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生态教学课程现状、成因,形成调查报告,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第二步:

1.学习观看优秀课题组成员实验经验,借鉴先进作风,结合教学实际,研讨我校中学生态环境课程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

2.用上述方法确定出我校初中、高中各学段生态环卫意识的改变训练体系。

第三步:

综合运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会谈及专家评估的方法,对学生的生态环卫保护行动进行评估,形成阶段性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2014.12---2015.05)

1.兴趣入手,使学生愿学、乐学愿意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

2.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以课堂内外兼修为突破口,让学生敢认识自身存在的陋习、敢改变自身的差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以的发展。

3.分层次的进行指导培训。

4.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实验经验,反思实验情况,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5.及时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撰写上述过程中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15.05---2015.06)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

五、预期研究效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1.学生方面;

(1)学生对生态课程教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生能将课堂中所学的正确的环卫思想意识运用到课堂之外的行为习惯之中。

(3)敢于解剖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陋习。敢于改变自己现在的面貌,重新认识自己。

(4)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2.

教师方面;

(1)改变“生态环境”课程教学的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为学校生态环境课程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的形成。

(2)教研能力及校本教研意识得到提高。使教师不再为教“生态环境”课程而后学生不曾改变差的行为习惯发愁。

(3)通过此次研究,丰富新课程教学理论,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教学方面:

(1)完善学校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构建适合农村学校学生的特有的教学模式。

(2)能够形成系统的、科学合理的农村教学评价机制。

(3)形成“生态环境”课程教学及运用课堂知识有效的转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的素养的教学策略;改变一直以来惯用的应试陈旧的教学模式。

六、研究的保障条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制度保障:

1、组织管理制度:我将认真专研相关的书籍,合理地安排时间,遇到疑惑就向资深的老师请教,和同行切磋、交流。

2、交流,汇报制度:定期进行课题总结,反思,写好研究日志。

3、课题资料管理的制度:做好课题收集的资料,整理,保管已备使用,确保课题研究的完整、可靠。

(二)经济保障

学校能保证其研究的经费。

(三)人力保障:

本课题组成员,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从教以来,教学成果显著。能热心专研工作,乐于此教研工作。能正确的处理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有足够多的时间和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学校的资料设备能满足本课题研究,学校也愿意在资金上和时间上给予支持!

参考的文献:

1、《生物之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教版社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