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观后感 读后感 听课心得 教学心得 工作心得 培训心得 军训心得 师德师风 各类感言 活动心得

殡葬服务心得体会七篇

日期:2018-07-05  类别:工作心得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丧葬礼仪具有明身份的功能,因其都是根据死者的身份来操办的。我国自商、周以来就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社会等级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人的社会生活,而且影响到了丧葬文化,什么身份的人享受什么样的丧葬待遇,不是有明文规定,就是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通过丧葬礼仪,死者的地位高低、贫富贵贱等情况便清楚地显现出来。

  丧葬礼仪也具有定荣辱的功能。死者一生是光荣,还是耻辱,可借此而得到评判。此种功能,在封建社会最为明显,那些有功于社稷的达官贵人,死后,皇帝、官府往往给予明文褒奖,赠以文正、文忠、文襄、忠武等美谥,隆礼厚葬,有的还专门立庙建祠加以祭祀,充分一表现出其一生的荣耀;而那些作奸犯科、声名狼籍的人死后,往往降等埋葬,授以炀、谬丑等恶谥,剥夺生前的一切荣誉,充分表现出其一生的耻辱。在现代,此种功能虽不如古代那么显著,但仍然存在。如,有卓越贡献的人去世后,国家领导人要参加葬礼,报刊上要发表纪念文章,追述其一生的光荣。现代人死后,在遗体告别仪式、追掉会上,往往要由领导或家庭中有德望者讲话或致悼词,以对死者的一生作出评价,此显然是对死者进行荣辱定位。

  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殡葬文化更加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在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殡葬文化在当代已逐渐式微,殡葬行业逐渐沦为社会上不被了解、理解和谅解的行业,逝者的丧葬活动也逐渐蜕变为失去了文化内核的物质处理过程,不能不说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善终。”重新梳理殡葬文化的源流,通过对殡葬文化的扬弃与传承,结合现代科技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构建一个科学的殡葬文化体系,既能促进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丧葬活动中的心理需求与文化需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文明进步为标志,人类文明的进展是以人对自身不断深入的认识来实现的,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来源于对人的生死认识理念的不断领悟和理解作为进程的。重视人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既是贯彻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之追求的落脚点,也是人类智慧哲思的升华。现代和谐的殡葬文化观,应以更能体现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敬重来实现,是对逝者与生者的双重尊重与双向抚慰,逝者更有尊严,生者更受感染,通过高尚的生命意识和圣洁的丧葬理念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通过学习殡葬文化学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这门职业是非常光荣而神圣的,重视逝者的人文关怀,重视对生命逝去的尊重和敬畏,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死亡的重视,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从理念、情感、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从这个意义出发,现代意义的殡葬文化,宜提倡厚养厚葬,或者称为厚养重葬,葬的“厚”或者“重”应该体现在精神层面的重视,并不是体现在物质上的挥霍或者仪式上的繁冗,而是体现社会各界及逝者亲属对逝者生命自身的敬畏和尊重,体现对生命价值本身的敬重,更加彰显生命的价值。 我个人对于殡葬这个专业非常的感兴趣,这个专业很多人听了后的表现是敬而远之,觉得这是一个很晦气的工作,怕给自己带来霉运。但是我觉得,其实每个行业都是差不多的,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自己、家人总会有那么一天的,既然能选择这个行业的人他们就有着无私的博爱。他们能够一视同仁,他们能够做到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可以为其服务,能够一样认真负责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的,我们不必要戴这种有色眼镜去看人,每项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的。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怎么看?怎么去理解。万物都是在周而复始的,也许一个生命的离去,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即将开始呢?在现有的时间里,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充实每一天!好好爱自己,懂得爱自己才可以更好地爱别人。

【殡葬服务心得体会六】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殡葬观念、殡葬礼仪和殡葬实物中安置并悼念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礼仪规范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观念。

  自然界中不变的规律是生老病死。生养死葬是人类的传统的美德、公民的义务、政府的职责。人死后,就有了殡葬活动。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殡葬礼仪规范的形成中所蕴涵的文化现象就形成了“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与其他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文化一样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心理上的三种关系。第一,殡葬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物质文化,人们借助药物器具保存遗体、布设灵堂、悼念逝者、寻觅墓地构建坟墓或将骨灰撒向大海等,无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殡葬活动主要是一种社会群体活动,人与人的各种感情在殡葬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殡葬活动中,人与自己心理也始终处于一个调适平衡的过程,人类自己心理的任何反应或变异,均应控制在殡葬文化所允许的范围,从而形成特有的适应方式。

  殡葬文化的主要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实物形态,它们之中都隐藏或寄托了对生命的价值肯定,对永生的追求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总之一句话殡葬文化的形态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殡葬文化的本质无非就是反应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殡葬文化虽然是人死后产生的,但是其本质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民族受不同的外部环境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自身认识的不同,生死观也是有极大地区别。殡葬文化反映当时生产力以及物质生活水平。人类的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每一个时代的殡葬服务郭=过程都有所差别。殡葬文化反映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的道德水平如何,殡葬方式是一个窗口。因此,了解一个社会的殡葬文化就可以了解到整个社会的面貌。

  殡葬文化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古代的殡葬文化有很明显的特征:重孝道。儒家文化以孝道为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孝者也,德之本也”,即孝是礼仪、道德的根本。显等级。在古代殡葬中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用功于国家的人,在殡葬规模上予以较高的殡葬礼仪并使其子孙享有厚遇。隆丧厚葬。隆丧,指吊唁和送殡者多,显得极其隆重;厚葬,入殓衣服多且贵重,陪葬品丰富,墓地气派等。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形式在影响者人类,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殡葬礼俗文化就是在这一心理需求推动下,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无论贵贱、贫富,人们对殡葬的认同是大体相同的,即通过殡葬形式满足人们对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心理需求。社会心理需求当然是对于生者而言,通过一定的殡葬礼仪满足生者的心理需求,增强人们生活的信念。其次,殡葬文化还具有道德作用。社会正常运行离不开对人的教化,而教化则是以文化支撑的。利用殡葬文化对生者进行道德教化,是世界各民族殡葬文化的共同特点。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源远流长,今天的人类文明建立在前人的创造基础上。如果我们丢弃这些,我们的文化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通过殡葬活动感化人们去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积德行善。殡葬文化的作用不仅这些,还有在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殡葬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利于生者生存的社会目的。早在原始社会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7000年)的墓葬就是很好的证明。如西安半坡氏族的公墓就统一安排在居住区的北面。这些保护土地的目的是为了生者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的殡葬文化需要科学的管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完整的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要求,是我们做好各种工作的指导思想。殡葬事业的发展,殡葬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殡葬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社会。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对待传统殡葬文化的问题上,如何处理继承传统殡葬文化和发展先进殡葬文化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科学殡葬和带有迷信色彩的殡葬长期共存的问题。现在的殡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服务的,就是给人们留下一个寄托追思的空间。如果是完全用现在的科学观点进行殡葬服务,就势必取消一切的殡葬礼仪,只留下火化,这样,就难免会引发人们对生命、生产活动消极的态度,走向虚无主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走科学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殡葬文化加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推动先进殡葬文化发张。

  同时殡葬文化还要重视生死观的研究、死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人们只重视对“人生观”研究,忽视了对“人死观”的研究、社会忌讳死亡、不接纳死亡,视死亡如鬼怪、敌人。缺乏“人死观”教育,使人对死亡的认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精神压抑之中。所以殡葬文化工作者必须加强死亡教育和“人死观”的研究。

    以上《殡葬服务心得体会七篇》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工作心得»殡葬服务心得体会七篇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殡葬服务心得体会七篇》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