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读后感 内容页

《死亡诗社》读后感:像基廷一样做老师

  《死亡诗社》读后感:像基廷一样做老师

  我一直无法拒绝对他的怀念,我一直无法拒绝向我的同行和我的学生们推荐这部影片——《死亡诗社》,我为我自己还能有这份热情的感受犹如醉酒后第二天清晨醒来失忆的尴尬。这是一部19xxx的好莱坞电影中描述的现象,基廷先生就是影片中那位在校方看来出位并最终被开除而被他的学生们拥戴为船长的我的追随者。17年过去了,我仍然丝毫没有时空的距离感,仍然强烈地感受到了对这部电影进行价值追问的意义,简直让人觉得这部电影就是针对当前的中国教育而拍摄。一部电影,如果能打动你,一定是如青春遭遇恋情击中了你的内心,使你说不出的隐痛得以抚慰。

  在没有遇见基汀老师之前,我不是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汀老师之后,我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看到了我们的职业生涯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剧情!在撇去功利主义的浮光掠影之后,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真的能轻易地作出回答?我无法回答自己。站在讲台前已有多个年头,有过踌躇满志,有过鲜花掌声,但面对基廷先生,所有的成就感显得是如此的廉价。“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但面对在丛林里分叉的两条路,我无法象基廷那样选择走人少的那条。浪漫的诗人基汀走了,被放逐,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者承负了盗火的恶名,他是一个被放逐的游吟诗人。浪漫的诗人尼尔(影片中基廷的学生)去了,走向死亡。他被点燃的生命激情无法再回到铁屋般禁锢的体制,如鲁迅先生描绘过的那个没有窗的大铁屋子,他醒来,无法接受这现实,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为维护精神的自由选择了毁灭。而我,依然在这里,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些梦想和诗意的火花,独力承担起自身的命运。

  影片中基汀老师上课的每一个情节都是那样的让我热血贲张。什么叫个性?这才是有意志的人。他让学生们撕掉了诗歌教材那算术公式的前言,教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欣赏诗歌。具体的情节是这样的,基廷首先要求优秀学生尼尔朗读教科书上一篇普利查关于“如何鉴赏诗”的导论。文章的作者普利查博士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对诗歌进行了“科学地分析”。“这是狗屁!”基廷老师一语惊四座,然后他让学生把这些“狗屁”的教科书言论统统撕掉。“撕吧!这是一场战争,它关系到你们的心智和灵魂,你们要学习独立思考。”这不啻是学生内心中的一场风暴。他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尝试换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他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走路。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渐渐从生活中找到了诗意,并理解了诗歌的最大精神——自由。尼尔重组了基汀老师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在夜里奔行向那个印弟安山洞。夜的迷雾间,苏格兰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种激情飞越的时分,尼尔真正体味到了幸福,他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美丽、脆弱、高贵得一塌糊涂。

  像基廷一样做老师,到了我这年龄还给自己树一个榜样,连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滑稽可笑,但他的确是一个能够给你力量的人。基廷抵抗的势力不仅仅来自学校,更为关键的来自社会,我们的成人社会。不是吗?我们的成人社会,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于是,我们的孩子开始学习各种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

  在我们的实利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孩子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变得现实,变得善于钻营,变得急功近利。也许他们会成为一名合乎我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却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像成人社会一样,整日忙忙碌碌、蝇营狗苟,然而这却不能够让他们的生命快乐。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