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听课有感: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激情澎湃
在四天的学习观摩活动中,我们感受着名师们对“学本课堂”最精彩的解读。名师大家们的课堂不仅散发出独特的个性魅力,而且都于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关注学生,传达出他们对学生浓浓的人文关怀。他们都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成功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
1.学本课堂,是“激扬生命”的课堂
教育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诠释,但从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应当是关爱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事业。这不仅因为教育是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而且还因为它需要人的倾情投入、积极互动来实现,最终又是为了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对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的一项伟大工程。正是教育才使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全程、全向的活动中,使人的生命四重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最和谐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观念,首先被认定是传递知识的渠道。这一定位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原点的错位,即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教师则必然会处于主宰课堂的位置而追求个人对知识的炫耀和权威。这样的课堂必然会消解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追求。从课堂教学的原点思考,学习只能是学习者自主的活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虽然十分必要,但这只能是外因,不可能改变学习是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决定的这一重要内因。所以,课堂只能是学生体验自身生命成长过程的平台,这就从根本决定了课堂的“学本”定则。
因此,每一堂语文课都应是师生共享的生命旅程,既是儿童在斑斓想象的闪烁中,表达自我和世界,扩展自我精神边界的旅程,也是教师把语文内在的语言智慧化为儿童生命智慧的旅程。教师是“长大了的孩童”,用自己智慧的童心,以语文的方式,帮助孩童创造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用快乐的语文让孩子的精神变得纯真而富有活力,用优雅的语文让孩子的灵魂变得纯粹而富有品味,用精美的语文艺学让孩子的生命变得精致而富有魅力。
2.学本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是属于儿童的,每一篇课文都应当是儿童的温馨居所。学本课堂要求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习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在课堂上,为师之道,应当是适度的组织引领,而不是包办代替;应当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所发现,而不是全盘授予的讲说;应当是民主治课、平等对话,而不是以话语霸权主宰课堂……一句话,师道的原点在于“为了一切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循循善诱以无痕之教。教师需要“悠着点”不可刻意地表现自己,不为因张扬个人才华而陶醉,才能使学生享有充分参与、激情表演的机会。当然这不等于教师可以放弃“教与导”的责任,但这种“教”或者“导”都应当尽可能是“无痕”的,“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呼吸”的。
就学习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哪里来?来自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发现是学生认识的提高,是尝试成功的体验,是克服困难的胜利,是那份如学登山的快乐。所以学本的课堂应当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发现,快乐共享,而不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或者由教师设计好种种“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若教师背离了学习的原点,学习便不再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只能是被迫胁从的一种“苦差役”。
学本课堂,应该是具有“田野”性格的课堂。每一个在课堂上的孩子,都像是一粒撒在田野沃土里的“种子”,他们是不同的种子,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草,有的是麦子,有的是水稻,但他们需要阳光、水分和温度。有了这些,他们就自由自在地成长为本来应该成长的那个样子。我们千万不要希望他们都长成一样的大树或麦子。因此,学本课堂应该是还学生以自由的精神,能够最佳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
正如周一贯先生所说:“学本课堂,是教育的原点思维,是对课堂的主流价值观的坚守,是在传递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