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源于境内流经的一条河流,名为“阿莫河”,意为“流墨成河”。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公园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公园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墨江县人口28.16万人,在普洱市各县区人口排名中位列第4位,位居全国各县区人口排名前列。云南省第69位,全国县市区人口排名第1844位。
2020年3月,墨江县入选首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名单。
2019年3月,墨江县被列入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平衡县(市、区)名单。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墨江县名列其中。
2015年3月,墨江县荣获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东、东南与红河县、绿春县接壤,南与江城县接壤,西与宁洱县隔江相望,西北与镇远县相连,北部和东北部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 全县东西窄,南北长,东西最宽7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36公里。 山地面积占99.98%,森林覆盖率为67.61%。 县人民政府驻连竹镇,北距省会昆明273公里,西南距普洱市思茅区176公里。
墨江地处东经101.08'-102.04',经度跨度56',北纬22.51'~23.59',北纬跨度1.08',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孕育了神奇的1200多个全县双胞胎出生率6‰,超过全球2‰水平。 “哈尼族的故乡、回归之城、双胞胎的故乡”已成为墨江一幅美丽的地理地图。 墨江历史上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昆明国际通道、榆林高速、213国道、227国道穿境而过。 玉磨河年底将通车。 曼恩国际走廊和泛亚铁路重要节点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2021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66亿元,同比增长6.3%; 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20.2%。 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3亿元;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8亿元,同比增长10.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1元,同比增长10%。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9元,同比增长14.4%。
一
墨江是哈尼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多民族聚居县。 境内居住着25个民族。 据统计,有哈尼、汉、彝等民族,总人口1万多人; 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傣族、拉祜族、布朗族; 以及人口不足1000人的瑶族、回族、普米族、白族。 、壮等19个民族。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哈尼族占总人口的61.8%。 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墨江山高水深,沟河纵横。 境内山脉属哀牢山脉。 有主峰204座,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有64座。 河流属红河水系。 主要河流有巴边河、阿莫河、思南河、塔朗河、布龙河、巴卡河、纳卡河、卓木河等,支流数千条。 最低点是县。 南有兰皮河、阿莫河汇入理县河,海拔478.5米。 境内相对高差1800.5米。
墨江是一个湿热的低纬度山区县。 山区占总面积的99.8%,坡度小于8度的坝区占0.02%。 县城内只有一座3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水坝。 15个乡(镇)中有10个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丰富。 据墨江气象台多年观测统计:全县年平均日照2161.2小时,总辐射年平均气温17.8℃,最高6月22.1℃; 最低一月,11.5℃; 年平均降水量1338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16.6天; 四时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干、雨季分明,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4%,11-次年4月为旱季。 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6%。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墨江具有明显的三维气候特征,具有北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少数高寒山区还具有寒带特征。 往往一座山具有三种气候特征,山顶寒冷,山腰温暖,山脚炎热。 县内农作物、林木种类繁多,适宜种植。 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小麦、大豆、荞麦、稗草、蚕豆、豌豆等几十种; 经济作物有甘蔗、虫胶宿主、橡胶、栲胶原料、花生、茶叶、咖啡、坚果和水果等十余种; 森林以思茅松为主,树种有板栗、柏树、香椿等。 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保护植物5种,三级保护植物10种。 其中:墨江的虫胶产量居全国各县之首。 墨江特产紫谷、紫米海豹酒曾荣获商务部“银奖”和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享誉海内外。
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兽类5种,珍禽2种,爬行类3种,二级保护兽类13种,鸟类16种。
已探明开采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铅、锌、盐、石膏、煤、石棉、石灰石等,已探明未开采的镍、铬、钴等。稀有和贵金属。 其中:墨江金矿是云南省较大的著名金矿之一。 1984年以来,年产黄金1万多两,白银产量达2万多两。
二
墨江原名踏浪。 汉、三国、南北朝时,为凉水郡、益州郡、兴谷郡。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设踏郎两千户,属宁州万户府; 后设立塔朗寨律师事务所,先后隶属元江路、围楚路,并在塔朗村(即县人民政府现所在地连竹镇)设立律师事务所。 明永乐四年(1405年)设恭顺州,州府驻碧朔(今连竹镇碧溪古镇),隶元江军民府; 嘉靖十二年(1533年)州府迁塔郎寨,仍隶属沅江军民府(明弘治曾短暂隶属临安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元江府“改田归流”,各省奉化、恭顺两州归清; 雍正十年(1732年),废恭顺府,设塔郎府邑署,由元江府接之。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元江府降为直隶府,塔郎堂不便归州管辖,遂改为普洱府。 至清末称踏郎堂,隶属普洱府。
民国成立后,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为县,改称塔朗县,列为二级县。 民国4年(1915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改称墨江县。 因阿莫河穿境而得名。 整个民国时期,墨江县隶属于沂南路、普洱殖民地边防监察处、新元墨监察专员公署。 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江城县,墨江县行政区划划归江城县。 次年,将澧县河以南百余里的土地划归江城郡。 至民国37年(1948年)末,全县辖7乡、3镇、79个堡493家,面积4862平方公里。
1949年1月7日,墨江人民抗蒋自卫队在元江、新平兄弟部队和云南人民自卫队抗蒋第二纵队、新鄂支队的协助下,解放墨江县,结束了国民党在墨江的政权。 规则。 1月11日,参加围攻的自卫队部队撤出县城。 当地绅士受自卫队首领委托,成立“墨江善后委员会”,处理战后事务,维持社会治安。 5月27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李自忠等人奉卞总领导指示,成立“墨江县军政委员会”。 7月底,中共斯普迪委派第十届群众运动工作组到墨江开展民主建设工作。 8月3日,“墨江县军政委员会”改组,“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 同时,成立了“中共墨江县工作委员会”,由中共宁洱专员公署和四浦地委牵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设墨江县。 1950年5月4日,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中共云南省墨江县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云南省墨江县委员会”)中国)成立,“墨江县临时人民政府”改称“墨江县人民政府”。 截至当年9月,全县共设立9个区政府和91个村委会。
1954年撤销连竹区,辖碧溪、连义区和新设的九连镇。 全县辖8区1镇、90个乡、2个街道居委会。 同年4月,八流区夏7乡划归旅春县,面积370.5平方公里。 1957年1月,接到云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墨江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墨江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3月,原普洱县通关区,面积361平方公里,划归墨江县。 同年秋冬,成立“人民公社”,全县建有9个人民公社。 1959年1月,镇远县新福公社,面积968平方公里,划归墨江县。 当时全县辖10个人民公社、1个镇、170个行政区、2个居委会。
1961年调整农村公社规模。 原公社改称区,管理区改为小公社。 全县辖10个区、1个镇。 将170个管理区调整为159个小公社、2147个生产队、2个街道居委会。 1966年“四清”运动后期,撤销设区,恢复人民公社。 全县10个区调整为16个公社、164个生产大队、1863个生产队、1个镇、2个街道居委会。
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国发(79)186号文批准:撤销墨江县,在原墨江县辖区设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同年11月28日,全县举行自治县成立庆典。 活动。
1984年,进行农村体制改革。 原公社改称区,大队改称乡。 增设思南江、中爱桥两个区。 全县辖18个区、1个镇、166个乡、乡级镇(其中民族乡24个),2个街道居委会。
1987年2月23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那哈两区(14个乡镇、177个自然村,占地面积456平方公里),与红河县三村2区(12个乡镇、131个自然村、157个合作社,面积363.8平方公里)、安塔玛合并组成“黑森林特区”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黑森林特区工作委员会”和“黑森林特区办公室”“处”,为副县级机构,由墨江管理。 1988年5月21日,撤销“黑森林特区”,三村、安塔玛2区仍划回红河县。 同年,进一步改革农村体制,改区为乡,改乡为村。 全县共设19个乡(镇)(其中民族乡2个),168个村办事处(处)。 1997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墨江县九连镇、连河乡,连竹镇并入连竹镇。 2006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连竹镇、双龙乡、碧溪乡合并组建连竹镇,潼关镇与中爱桥乡合并组建潼关镇(中爱桥乡满坪、满坪乡)嘎、新联三个村委会划归朱镇; 兵崩、回龙、民兴三个村委会划归潼关镇; 飞机-珍珠乡)。 截至2017年,全县辖12个镇、3个乡的168个村委会(社区)。
1949年至1999年,墨江受中共宁洱地委、中共特办、思茅地委、中共行政办公室领导。
三
墨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取长补短。 他们为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共建家园、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增进各民族团结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共同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他们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清雍正十年(1732年),墨江县傣族、拉祜族不堪清朝的残酷统治,联合元江拉祜族起义。 起义军烧毁塘房,杀死地主荀炳,杀死清军将领康天锡,给当地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清咸丰四年(1854年),墨江县(原镇远县)团田乡敖壁村哈尼族农民田四郎和彝族蒲顺义率领3000多名贫困农民各族群发动起义。 起义军占领了墨江、镇远的大部分地区和新平、沅江的部分地区,建立了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50万多的根据地。 他多次击败并歼灭大批清军,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 直到1871年才被清军镇压,在哀牢山坚持战斗了17年。
1911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云南“重九起义”和光复云南的战斗中,墨江人于恩阳积极领导和参加了起义。 由于功绩卓著,在云南都督府被委以重任。 1915年,于恩党因在云南第一次护国起义中立功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被授予三勋、中将军衔、二级嘉禾勋章。 .
墨江是中国共产党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1928年,墨江地下党员魏炳礼就被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回墨江开展革命工作。 墨江支部”。1931年,在党支部的积极活动下,全县先后组织了数十个秘密农会,会员2000余人,还掌握了县防卫队和边防营的部分武装力量,当年冬至决定组织农民暴动,后来因事变没有成功,五名共产党员熊文和、陈家林、秦书生、孙德奇、曾福光等主要领导起义,被国民党当局杀害,10余名积极分子被捕,虽然暴动没有成功,但革命的思想和火种已经在墨江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植根。
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云南省委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派地下党员宋文普、王景振以合法身份为掩护在墨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宋、王到墨江后,宣传抗日战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争取进步力量,分裂瓦解敌人,为党组织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1945年春,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地下党员陈胜年到墨江中学开展革命活动,并邀请西南联大部分进步青年来墨江任教中学。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吸收了6名进步师生。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墨江中学支部”成立。 1947年9月,改称“中国共产党墨江地下党支部”。 党支部成立后,利用各种机会向师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灌输革命思想,团结进步师生,与国民党地方当局作斗争。 墨江中学成为革命据点。 至1948年底,党支部共发展党员7名,“闽清”党员10余名,为以后的武装斗争培养了骨干力量。
1948年12月20日,在地下党的支持和领导下,进步的碧溪镇年轻镇长王宗白率领该镇“常备队”和200多名贫农在卧龙鸣子山举行起义,并成立了“墨江人民反蒋自卫队”。 短短几天内,地下党挑唆县常委、公安机关80余人造反,加入自卫队。 还动员墨江中学50余名师生加入自卫队,将自卫队扩大到500多人。 1949年1月1日,“墨江人民自卫军”在元江、新平兄弟的协助下,发动了解放墨江县城的战斗。 墨江县解放。
1999年,墨江被列为云南省43个革命老县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墨江县各族人民在中共墨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1979年设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后,改革开放的实施使经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