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手记:让孩子的心海漾起幸福的涟漪
家访——一个孩提时代便熟悉的字眼,或许一次家访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或许一次家访会找出一个新的契机。作为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是我们的职责,想要多亲近孩子——从家访开始。
当一个老师觉得孩子有“问题”时,那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可能在老师,可能在家长,更多时候是出在老师和家长的衔接上,而家访就是消除衔接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就说说我班的郭XX吧。刚进一年级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特别喜欢闹腾的女孩子,班上不少孩子经常告状:蒋老师,郭XX好喜欢打架,比男孩子还凶。虽然我一直都发现这个高个儿女孩性格比较霸气,但是没想到她在大家眼里已经是一个“可怕”的人。
尤其是有一次,几乎全班孩子都在说:“郭XX好牛,她居然敢打老师。”这一听,我还真震惊了,立马找到班里其他孩子问了个明白,原来郭XX在托管所特别调皮,与托管老师经常发生冲突,这次她索性直接就是一拳,把一个女老师的右眼打伤了。从这之后,我开始特别留意这孩子。在多次与她的妈妈沟通中,了解到她妈妈是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孩子的冲动行为一直让她头疼不已。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这次家访确实有些事情让我意想不到。原来郭XX很小父母就离异了,孩子一直跟妈妈一起生活。孩子的妈妈除了每天忙于工作,还要照顾孩子,确实非常不容易。家庭的特殊环境使孩子从小就比较独立,性格特像男孩子。讲到郭XX在学校的表现,孩子妈妈感到很诧异,因为孩子在家里与在学校的表现相差太大了:在学校经常不爱收拾,书本垃圾乱扔的“小邋遢”,在家居然是既爱干净、又喜欢帮妈妈搞卫生的“勤快女”;在学校总是与小朋友打架的“圣斗士”,在家居然是一个听妈妈话的“乖乖女”。这确实也让我有些匪夷所思。后来聊到孩子妈妈的一些教育方式,我才知道一些端倪。平时妈妈的教育方式比较“暴力”,小孩子只要不听话,妈妈就是一顿打。久而久之,孩子受了委屈,她只能将自己这种反抗的情绪发泄到学校来,这也就是引起她在学校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源头。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妈妈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问题,认为“棍棒”教育是无法真正教育好孩子的。并表示不管怎样,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多与孩子沟通,不过多地苛求孩子,避免把自己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我还肯定了郭XX在学习上是很聪明的,知识掌握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情绪的自我控制,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作为老师,我以后也一定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爱来关心她,让她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之后的工作中,我经常找郭XX聊天,与她交流各方面的情况。慢慢地孩子也把我当亲近的人看待,喜欢跟我说悄悄话了,甚至一下课就会黏着我;学习上给她提建议,她也能平静接受并努力改正,以前那马虎的字迹现在已经是工工整整的了;在与小朋友相处方面,她有了很大的改进,再也不会因为发脾气打人了。为了改变她在孩子们眼中的“可怕”形象,我特意派她保护和帮助班级里面的胆小鬼“詹礼嘉”,这样一来不仅分散了她发脾气的注意力,还在同学们面前树立了她爱帮助弱小的形象。慢慢地,班级里告状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少,对她敬佩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有家长还会特意表扬她,望着孩子那憨憨的笑,你会发现原来任性霸气的“小泼辣”也变得可爱温柔了。
感谢那次上门家访,让我感触颇多。它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经常被妈妈责骂,在学校被同伴孤立、被老师批评,久而久之,就会将一个稚嫩的孩子逼进心理的死胡同里去。就教育的意义而言,给孩子以关爱和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学生获得友爱,培养自信心的惟一途径。教师需要做有心人,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做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都会在孩子小小的心海扬起幸福的涟漪
让我们记住这段话吧--------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暴力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讥讽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愧疚 疼爱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友爱。